首页>>三农 三农资讯   乡村经济   致富人物   美丽乡村   乡村基层  

村里有了文化味

   

村里有了文化味

 

 

近年来,江西省寻乌县以建设乡镇、村(社区)文化广场为突破口,以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为重点,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标准化、均等化,走出了一条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新路。

硬件有标准,软件有特色

“四方百姓泪汪汪,深情似海不能忘,红军啊,革命成功,介支个早归乡……”寻乌县吉潭镇圳下村综合文化广场,《十送红军》乐曲悠扬。一个面积60平方米的舞台上,七八个身穿红衣的女子正在排练,广场两边建有“若兰亭”和“红军廊”,“红色”元素非常抢眼。

“建设一批文化活动中心广场,正是立足于将基层文化活动载体与保护自然人文资源、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民俗风情结合起来。” 寻乌县委书记柯岩松说。

改善贫困地区的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文化设施是关键。在多次调研的基础上,寻乌制定了切合实际的“六个一”建设:一个1000平方米的广场、一个50平方米的舞台、一个10米的宣传文化栏、一间60平方米的文化活动室、一套音响和健身器材。截至目前,寻乌已建成了31个村(社区)文化活动广场示范点。

“在农村,这些东西既务实又管用。”68岁的村民刘春华打小就喜欢拉二胡,如今算是老有所乐:一壶茶,五六个老友,广场上一坐,革命歌曲、民谣民调,村民们可以欣赏、可以点曲,气氛活跃。

在做好文化设施建设的同时,寻乌还加强专职文化队伍、民间文化团队和文化志愿者的建设:对有较强实力的民间文艺团队,每年安排一定场次的文艺培训和“送戏下乡”经费。据统计,全县2014年以来共开展免费辅导90多场次。

乡村文化带着农家味

南桥镇古坑村村民黎焕良回忆起2015年底的村办运动会,仍然很兴奋:“有舞龙、柔力球表演、拔河、乒乓球、飞镖、象棋等10多个项目,200余人参赛,现场人头涌动,热闹得很。”

除了举办运动会,古坑村还以文化广场为活动场地,组建了二胡、舞龙和老年柔力球三支表演队伍,利用空闲时间在文化广场或社区进行演出。群众纷纷称赞:节目带着“农家味”,喜欢看。

正如古坑村一样,寻乌县在基层广泛开展了“百村百节”活动。全县182个行政村(社区)结合各自的民俗文化特色,创建具有本村(社区)特色的文化节日品牌,并经常开展文化活动。2014年以来全县共举办了18场“百姓舞台”文化活动,参演群众1000余人次,观众12万余人次。

同时,县文化部门还组织专业团体、群众团体把丰富多彩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送到广大农村,2014年以来,共送戏下乡270余场。

“带电”的乡村文化服务站

针对农村文化活动场所利用率不高的问题,寻乌探索“农家书屋+电子商务”的工作思路,拓展文化服务领域。2015年9月,刘传盛成为吉潭镇圳下村文化服务站站长,文化站直接销售鸡蛋、香菇、冬笋等农产品,“以前土蜂蜜20元一斤没人买,现在能卖出50元的价格;一斤脐橙一般2元,网上能卖到5块钱,茶油甚至能卖到100多块钱一斤。”刘传盛说。

据统计,目前寻乌已在各电商平台注册卖家1000多家,其中参与电商的果农5000余人;同时,促进了寻乌电商、文化、物流、包装、金融、通讯等关联产业发展,带动了更多群众脱贫致富。

“乡村文化与经济发展密不可分。”寻乌县县长杨永飞说,“带电”的文化服务站不仅搭建了文化生活的新舞台,也助推了寻乌县域经济不断发展。通过建立乡村电商培训体系、农民网上交易平台、乡村双向物流体系,系统解决了农民“消费难和销售难”的问题,实现“工业品下乡”和“农产品进城”的双向流通。

此外,寻乌还因势利导,把文化服务站打造成传统书籍和电子书籍借阅相结合的现代化农家书屋。目前,寻乌已建立以县图书馆为总馆、村级农家书屋为分馆的区域图书资源建设、流通、服务网络,进一步提高了现有公共文化资源利用率。

 

 

来源:人民日报 由中华人物网编辑上传

1
看不清楚?请点击刷新

人物展示

著名作家尚建国

著名作家尚建国

本周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