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三农 三农资讯   乡村经济   致富人物   美丽乡村   乡村基层  

设施农业让农民端上了“金饭碗”

   

  驱车沿着北海至阿荣旗省际大通道行至兴安盟境内突泉县,远山白雪下,道路两边整齐的红色蓝色顶子的蔬菜大棚在阳光映照下煞是乍眼。这就是“中国瓜菜之乡”突泉县的重点产业化推进项目——赛银花设施农业生态产业园区。

  记忆中进入深冬12月的北方,每到这个季节正是“猫冬”的时节。“夏秋忙两季,一年闲半年。”是对这个地方农民真实的写照。这个靠天吃饭,十年九春旱,靠土里刨食为生的全国农业贫困县,近年来却搭上了城镇化的快车,让粗放经营、广种薄收经营状态的农民开始精耕细作,过上了腰包渐鼓的小康生活。

  2008年以来,突泉县把设施农业作为调整产业结构、拓宽农民致富渠道的重要举措,从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提供扶持,精心打造温室蔬菜大棚基地。不断加大设施农业投入力度,出台奖励机制,鼓励农户发展设施农业,并为农户协调贷款解决资金问题,使全县设施农业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到目前,全县设施农业大棚达到1万座,设施农业园区92个,反季节蔬菜年生产能力6万吨,设施农业产值达到3亿元,农户实现纯收入2.8亿元,拉动全县农民人均增收1166元以上。这一组组数字反映着地方农业的不断进步。

  从白雪皑皑的室外进入到春意盎然的大棚,这是如同从冬季到夏季的极大反差。棚内62岁的农业户宋福友一边和妻子忙着采摘西红柿一边向记者介绍说:“我原来是六户镇的养羊户,每年的收入也过得去,但是随着年龄大了,我和老伴儿放羊就跟不上羊的脚步了。来这里做大棚,不用跑,每天像在老家伺候菜园一样,轻松多了,而且收入也很好,这样的生活很适合我们。自从做了设施农业,感觉自己的眼界也开阔多了,县里有了专门的种植技术服务体系,曾先后组织我们到赤峰、辽宁、浙江、山东等地重点对产业发展、引进种植新技术、新品种等项目进行考察。几次考察回来,真是感觉原来在家里就是‘坐井观天’了。”老宋说,“我们现在做的是订单农业,蔬菜也有了自己的品牌,客商上门收购,坐在家里就完成了交易。”这些都是县政协副主席韩立君给了很大的帮助,加上政府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对新建的日光温室每平方米给予补贴资金45元,为农户协调贷款,解决了发展资金的瓶颈。老宋冬季的大棚收入4~5万元,在园区闲暇的时间用自己买的水车浇树还有2万元左右的收入。夏季忙完农活还能包些小工程,这样一年下来收入足够老两口的生活了。其实园区里老宋这样的幸福生活只是突泉县千万个蔬菜种植户的缩影。更多的农户进入园区后都迅速的靠种植大棚蔬菜走上致富路。

  目前设施农业已经成为突泉农民的“朝阳产业”。县里也不断完善“协会+基地+农户”的产业经营模式,先后派出青年农民和大学生村官100多人远赴山东寿光、赤峰、呼和浩特赛罕区学习,引进高产特色品种,聘请专业技术人员跟踪服务。同时,加快推进“三品”认证,完善营销体系,深化品牌建设,培植“金三角”、“葡香园”、“鑫月湾”等绿色农产品品牌,并于2012年在工信部成功注册了“中国瓜菜之乡”称号。

 

 

来源:人民政协报  由中华人物网编辑上传

1
看不清楚?请点击刷新

人物展示

著名作家尚建国

著名作家尚建国

本周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