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我们村的领头雁”
“多亏了董书记帮忙协调,出资又出力,我才能住上这么舒适、宽敞的砖瓦房。”今年69岁的王玉英老人,家住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突泉县杜祥村,今年4月6日住上了新房,老人逢人便夸董书记的好。
老人口中所说的董书记,就是今年51岁的杜祥村村党总支书记董有林。
他让特困户住上了新房子
村民王玉英和儿子一家四口一起生活,儿子先天性智障,一家人生活很困难,住的是土坯房,夏天漏雨,冬天挡不住风寒。董有林看在眼里,急在心头。他积极争取,最终通过危房改造、村集体拿一部分和他个人拿一部分资金的方法,使老人住上了新房。
近几年,并不富裕的董有林个人出资近1万元,通过向县里争取和村集体出资方式共帮助3户特困户盖上了新房。
董有林心里想着百姓,一心一意为村民办实事。村里贫困户苑金玉,春季种大地蔬菜没有钱,他找到了董有林,董书记二话没说就借给他5000元,帮助他种了5亩胡萝卜,苑家当年增加8600元的收入。
发展奶牛养殖,
让农户增收1.7万元
村里受到董有林帮助的人不胜枚举。
提起董有林,今年46岁的村民李加树更是感激不已:“我家能过得这么好,多亏了董书记,当年是董书记联合几名奶牛养殖户为我担保,我借到了3000元贷款,才有了部分启动资金购买了一头价值6800元的奶牛,一年下来就赚了4000多元。这几年滚雪球式的发展有了7头奶牛,仅奶牛养殖一项收入就达4万余元,再加上种地和给村民家牲畜做防疫,我一年收入12万多元,不只是我感谢董书记,我们全村人都感激董书记,要是没有他,我们村也不能发展起奶牛这项产业,这些年他可没少挨累,他可是我们村的领头雁,这样的当家人我们村民都拥护!”
2002年,当时还在担任村主任的董有林通过外出考察,看好了奶牛养殖这项产业。
万事开头难。董有林刚开始准备发展奶牛养殖时,村民一年的收入还不够买头奶牛,就更别提养奶牛了。为了让农民发展奶牛养殖,他带头先搞,农户见到了效益,纷纷报名饲养。农民购买奶牛没钱,他带头给担保,村民的养殖积极性很高,奶牛由原来的27头一下子增加到180头,但牛奶的销路又成了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
为了打开牛奶的销路,他用自己家的房产等固定资产作抵押向信用社贷款20万元,又自筹一部分资金建起一座占地2000平方米的标准化机械挤奶站。如今杜祥村成了名副其实的奶牛养殖专业村,全村奶牛养殖户144户,奶牛存栏650头,全年奶业产值300万元,户年均增收1.7万元。
致富全村,
就要把村民的事当成自己的事办
奶牛养起来了,可董有林觉得,要想让村民富起来,光靠这一项还不行。
2008年,突泉县发展禽产业和设施农业,董有林又鼓足了干劲,发动群众把村里废弃的耕地重新整合,建鸡舍和大棚,养鸡种菜发家致富。
在他的带动下,目前该村建设标准化鸡舍20栋,每年可出栏肉鸡50万只,拉动村民人均增收2000元,高标准“43式”温室大棚70座,年可生产反季节蔬菜300万斤,户均增收1.5万元。
针对村里的剩余劳动力,头脑灵活的他成立了经纪人协会,发展30多名会员,协会为农民协调贷款108万元,还购买42台农用运输车,农户利用农闲季节收购农产品,协会再把农户收购的农产品统一外销,让每户农民年获利5万余元。农产品流通增加了村民收入。
如今该村建有5个专业合作社,有会员203人,每年有100多万斤的农副产品远销区内外。
在杜祥村采访,村民们感叹:“为群众办一件两件事不难,坚持几年也不难,但董有林十来年如一日地全心为我们村民找项目发展产业,把村民的事当成自己的事办,带领我们发家致富,真是难能可贵!”
董有林自己却说:“既然我接任了村里这个重担子,肩上就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要么不做,要做就得让百姓认可、信任。”自他2005年担任村支书以来,村民人均年收入由原来的不足1000元增加到如今的10000多元,村民都住上了新房、开上了小轿车,媳妇孝敬公婆,家庭和睦。
来源:人民政协网 由中华人物网编辑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