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三农 三农资讯   乡村经济   致富人物   美丽乡村   乡村基层  

浙江海宁华丰村整治土地 农民集中住社区

   

  土地整治是盘活存量土地、保护耕地和提升土地产能的重要手段,而将土地整治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可以尽可能少的土地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综合效益。然而,土地整治之后,如何提高产出?农民集中住社区,公共服务怎么提供?富余劳动力如何转移?浙江省海宁市在探索,记者走进华丰村展开调研。

  集约用地怎样以人为本

  “土地整治必须自愿”

  走进华丰村,联排别墅连甍接栋,街角公园绿树成荫。电力、电信、自来水、管道天然气,各类管线地埋到户,雨污分流集中并网。篮球场、文化活动中心、棋牌室、乒乓球室一应俱全……

  为这一切打下良好基础的,是土地整治与村庄集聚。

  华丰村是个有着1033户、4000多人的大村。原有28个村民自然点,居民点建设布局“散、乱、空”,每家每户承包田独立分散,大型农用机械用不上,土地抛荒较多。

  2008年,利用整个嘉兴市新农村建设被纳入“两新”(现代新市镇和城乡一体化新社区)建设体系的契机,村党委书记朱张金带领村班子制定出台了拆迁安置、村庄集聚与土地复垦的工作方案和详细规划,走访和听取村民意见,得到广大村民的理解、配合。“在农村搞土地整治,必须自愿。”朱张金说,“我们不搞100%,1000多户人家,还有几户想不通,不愿搬,没关系,绝不强迫。我们不追求表面的好看。”

  目前全村完成房屋搬迁签协的家庭占全村总户数95.3%,其中952户正式进入新村点,人均住房面积达130平方米,联排房和公寓房达85.8%。

  朱张金介绍说,在当地很难找到一块完整面积在50亩以上的土地,通过土地整治则形成了连片土地。记者看到,在复耕的土地上种植了苗木等经济作物。租给专业的苗木公司,租金返还给农户。华丰村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是浙江省第一批示范项目,复耕土地近500亩。

  华丰村尝试以项目带动土地流转的模式也受到村民欢迎,已有680多农户参加土地流转,流转面积1800多亩。其中1300亩与专业公司签订合作协议,用于农业生态绿色庄园项目。

  浙江省社会科学院调研中心主任杨建华研究员认为,在农村发展的新阶段,华丰村的土地整理可达到资源最优化利用,为集中提供公共产品创造条件;对村民来说,将土地流转给大户经营或者由专业公司承包,在享受到地租的同时,可腾出劳动力异地就业,扩宽收入来源。

  新农村如何传承乡土传统

  “进‘城’放不下种地乐趣”

  农民集中住进社区,公共服务怎么提供,如何提高村民的生活质量?

  在农村,空巢老人的照料是个大问题。 村里建起村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丰富和便利了老年人日常活动,并就近建起占地160多平方米的社区卫生服务站,配有行医执业资格的医生两名,解决了老年人小病路远就医难的问题。

  记者走进照料中心,七八个老人或读书看报,或吃着水果谈天说地话家常,个个脸上洋溢着笑容。阅览室里,时事、文学、生活各类书籍报刊摆放整齐,休息室里,床、躺椅、空调、电视机、衣架等生活用品一应俱全;棋牌室里,象棋、麻将、扑克各类休闲用品应有尽有。朱甫林老人每天都来照料中心,“来这会友娱乐就像上班一样规律,孩子们也能放心了”。

  土地整治不可避免地要触及墓地的转移,处理稍有不慎,容易引起争议。华丰投资200多万元,对墓地的场地进行平整、浇筑,新砌花坛、广植树木,配备放生池、休息室等设施,扩建停车场,扩大进出墓地的主要道路。目前华丰生态墓地占地14亩,其中第一期为公益性墓地。因土地流转和复垦转迁的1038穴坟墓已全部移入。

  在享受到与城里人不相上下公共服务的同时,华丰村也在思考能否保留一些田园情趣,延续乡村传统。

  部分村民刚搬进联排公寓时,还保留着在房前屋后种瓜种菜的习惯,绿化带变成了菜地。为了兼顾社区整洁和村民需求,华丰村在东南西北4个角规划出4块地,给村民种菜,面积以户为单位,命名为“蔬香园”。

  村委会主任殷国华介绍说,很多住户对土地耕种很有感情,自去年9月“开园”以来种植“火爆”。蔬香园设有刷卡式大门,住户凭电子卡进园耕作。走进大门,一畦畦绿油油的菜地已被整齐分割好,并按家庭编了号。

  村民朱法荣正准备从菜园子里走出来,一双胶鞋沾满了泥巴,手里拎着个沉甸甸的菜篮子,里面装满刚从地里采摘下来的新鲜豇豆、韭菜、丝瓜。“都是绿色食品,不打农药不施化肥,豇豆可以烧肉,韭菜可以炒鸡蛋,丝瓜有营养……”朱法荣滔滔不绝地向记者介绍中饭的菜谱。他们一家四口人分到16平方米的菜地,可随时吃上自种的新鲜蔬菜。

 

来源:人民日报 由中华人物网编辑上传

1
看不清楚?请点击刷新

人物展示

著名作家尚建国

著名作家尚建国

本周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