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三农 三农资讯   乡村经济   致富人物   美丽乡村   乡村基层  

高坡深藏李家山

   

外看像汉墓 进来桃花源

高坡深藏李家山(美丽中国·寻找最美乡村)

  俯瞰李家山村。本报记者 李智勇摄

  窑门写生。本报记者 李智勇摄

  制图:张芳曼

  出山西太原往西三四百里,进入吕梁山区,一路黄土坡和窑洞,典型的西北高原地貌。到了碛口镇,一个黄河边的古渡口,打听去李家山村的路,镇上人笑了:去吧,外乡人,你会把一年的疲倦都放下!

  向南约3公里,驱车进山。羊肠土路,千转百回,宽仅容一车,陡处平视可见青天,左高坡,右深谷,猛一把轮,不远处有波光射窗,是黄河。屏息,转圈爬高,马达低吼,终于到了路尽处。四围一看,都是厚厚实实的黄土坡,村子在哪儿?

  就在脚下。

  李家山村仿佛一位避世的隐士,不轻易见人。下车步行,接着向前,他的行藏才慢慢暴露出来——藏在山坡怀抱里,已经许久了。

  高处下视,山势如凤凰展翅,两翅是夹着一条谷的两面坡,坡陡约70度,从坡上到坡下,始建于明清时期的窑洞错落有致,层层叠叠有11层之多,形成了立体村落。窑洞与窑洞相揖让、相掩映,不是北京四合院式的对称,而是苏州园林式的错落,既有泄水的实用需要,又深得构成之美。村内道路该绕就绕,该转就转,整体布局如一幅中国画,疏可跑马,密不插针。去过敦煌的人马上会有一种似曾相识感:此处与鸣沙山、千佛洞布局章法颇有相通之处,只不过一个是山前多佛窟,一个是坡上尽人家罢了。

  走进村子,贴近窑洞,明柱、厦檐、高圪台,砖雕、木刻,或麒麟送子,或万事如意,件件精细。房、厅、堂、厦,皆有心裁。

  村子得到了大画家吴冠中的青睐,他发现了李家山之美,并告诉了世人。现在每年,都有许多学摄影的大学生、搞美术的写生者和研究古建筑的人来此体味。漫步山村,山梁上、窑洞顶上,不时会碰上一两个拿单反相机的少年。一问,太原理工大学大二的学生,两个班都住到了山上。

  晒太阳的老汉说,这些娃娃,一看一个月,懂艺术哩。问他啥叫艺术,只眯眼抽烟,却不答。

  带队的老师在西边的山梁上,趁着夕照,在画布上涂抹一座窑门,边画边对学生们说:

  “吴冠中说,外看像汉墓,进来桃花源——你们瞧瞧,有没有西风残照、汉家陵阙之美?”

  站在他身边望出去,黄土为屏,黄河为带,层层梯田,厚厚大原,果然雄浑。

  山村幽静。村东头说话,西头听得真真的。一只狗叫,满谷吠声。

  山村质朴。处处院落,夜不闭户,推门就能进。只有主人不在家,才锁院门。枣树枝插一插,就是山中的“防盗门”。与其说是“防盗门”,倒不如说是唐诗里“相携及田家,童稚开荆扉”的“荆扉”嘛!

  山村古雅。一位导演说,李家山是透明的,可以看见过去的岁月。明清到民国,火车未通,货物依赖黄河。黄河行至碛口,宽阔水面一下收缩到80米,暗礁密布,浪狂石险,过不得也。货物由此下船改陆路,北运天津北京。碛口镇凭水旱码头,成为北方商贸重镇。晋商在此云集。乔致庸的票号来了,甚至民国孔氏家族的洋货公司也有了分号。周边的十几个小村子,都成了富商的生活区。李家山,修成了大山腹地中的桃花源。旧物老宅,至今仍可辨认晋商风华。

  村民多好客。陕北民歌和晋西北民歌在此处交融,村民尤擅唱歌。歌词泼辣,感情滚烫:“天上的乌摆(注:老鹰)地上的鸡,绕来绕去摇三摆——我撂不下个你!”

  晚上,出门散步,漫天繁星,泼辣在头顶。下弦月上来了,村里没路灯,只有寄住着大学生的窑洞还透着光,可路上清亮亮的。

  早晨,起来遛弯儿,鸟雀报晓,叽叽喳喳。家家炊烟,淡淡的薄雾弥漫在村口谷中。有老者在门前劈柴,不紧不慢,伐木丁丁,声音清脆,响出几分古意。沿坡上小路徐行,朝阳隐在山后。

  梯田拐处几缕烟,是远处人家无疑了。

  小贴士

  怎么去:从太原出发经吕梁市到达碛口镇,从镇上有车到达李家山村

  玩什么:看黄土高原景观、体验窑洞生活、听当地民歌

  吃什么:山西传统面食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1
看不清楚?请点击刷新

人物展示

著名作家尚建国

著名作家尚建国

本周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