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三农 三农资讯   乡村经济   致富人物   美丽乡村   乡村基层  

沙县农村让“死钱”变“活钱”

   

  5月,正是闽中初夏。此时,距2011年底福建省沙县被批准为全国6个农村金融改革试点地区之一已有近一年半的时间。经过这段时间的探索,沙县农村金融改革效果怎么样?

  “做实农民贷款信用、农民能有资产抵押、扩大支持‘三农’金融规模。”在县委书记陈瑞喜眼里,沙县的改革试点要想坚持或继续放大目前的效应,至少需要突破三道难关。

  农民信用怎么建

  建立村民信用档案,成立村级融资担保基金

  春节后,沙县高桥镇官庄村村民徐振标提前实现了他“当个占大股的沙县小吃店老板”的梦想。在徐振标没有提供任何抵押物的情况下,他从农村信用社贷到了10万元的贷款。这种贷款方式,最早就是在官庄村开始探索的。

  据高桥镇党委书记夏永福介绍,建立这种贷款制度的前提是对全村村民的信用情况进行分级。由村支书、主任、村民代表和农信社负责人、信贷员等5个人组成农户信用评定小组,根据“基本情况、家庭收支、家庭资产”等7个项目,对全村村民逐一评出从3A—C等7种信用等级并建立经济档案。当然,农民得以获得贷款的“信用”,其构成却并非如此简单。

  根据制度设计,符合条件的农户自愿以1万元和2万元为标准,将钱存入农信社为官庄村专开的基金账户,并因此成为会员,而这些集腋成裘的基金就是农户信用贷款的担保金。为了防止可能出现的贷款违约风险,高桥镇、村两级各自出资10万元一并投入这个担保基金池子,而西郊村则干脆规定利息不提,也返入基金。上个月,沙县政府又引入中国人寿保险公司,为这个基金池子建起了第三道保险闸——财政出资20万,替每户农民每年交纳3元做保费,万一有农户出现人身意外情况而还不了贷款,这笔账将由中国人寿保险公司负责。

  有了村民个人信用,再加上担保基金的担保,村民还需要找到5户村民提供担保后方可贷款。有了担保基金,农信社的贷款利率从9.6‰以上,被降至6.5‰。

  那么,农户能贷到多少钱呢?这不仅取决于农户个人信用定级,还和他存入担保基金的钱数有关。比如老徐是3A级,他在担保基金中存了2万,那么,3A级即可获取出资额最高5倍的贷款。

  截至5月初,官庄村500多农户中已有104户加入了担保基金,基金规模225万元。其中98户在信用社贷款,总额735万元。而整个沙县更已有52个村建立村级融资担保基金,基金总规模超过3000万。农信社还累计建立了5万多册《农户经济档案》,贷款农户超过了6000家,贷款余额近12亿元。

  农户房产咋抵押

  农民把宅基地给村集体,购买可抵押房产

  说农民贷款难,难的核心症结就是因为农民没有可以被银行承认的抵押资产。之前农民建的房为何不能抵押?原因有三∶一有地权、无产权;二是分散于各处又都为自建,无法衡量价值;三是银行无法实际取得抵押物的处置权。

  腾出“房”资源,让农房变成可抵押资产,是沙县凤岗街道西郊村的一个大胆尝试。

  3年前,凤岗街道西郊村遭受特大洪灾,随后福建省委、省政府结合当时全省的新农村和小城镇战略,对所有灾后重建村都推出了一套“统规、统建”时称“五统一”的重建补贴政策。这项政策的结果之一就是村委会可为群众代建新房。

  按照他们的做法,农民需要将原有的宅基地处置权流转给村集体,然后就可以“花20万元左右购买一套由村子统一规划建设的别墅”。

  这些代建的新房,农民要授权由村委会处置。村委会获得新房的处置权后,按照这些农房的产权为村民提供证明。村民凭证明和以农房作抵押,向当地农信社申请个人住房抵押贷款。

  显然,西郊村这一做法是想让农民可以用房屋做抵押,贷款投资生产从而不失发展动力。现在,西郊村300户、1300多村民几乎都搬进了新建的别墅,有4户人家出不起20万建房,村里在其放弃宅基地的基础上为他们无偿提供两套120和80平方米的公寓。

  农房贷款,是沙县农村金融改革“吃”的第一只“螃蟹”。可计值、可处置、可流转,当沙县农民的自家资产具备这样3个属性后,其放大出来的效应,就是让更多只的“螃蟹”迅速爬上了当地金融改革主要参与者——沙县农信社的放贷“盘子”里。据该社主任钟先礼介绍:除了已累计向全县680户群众发放了近6700万元的住房抵押贷款外,还相继推出了土地流转、订单农业、林权抵押等一系列有形资产的抵押贷款,后者累计发放的贷款金额已达6亿多元。

  金融投入咋增加

  引入区外金融机构,吸引民间资本参与

  沙县农村金融改革是农业部在央行、银监会和保监会的配合下推进的,四部门给予了大力支持。其中中国人民银行专门拨付1.2亿元专项资金,并且利率只有2‰,这也是农信社能将贷款利率降至6.5‰的一个原因。

  从沙县金融改革方案来看,利率优惠不仅实际上对农民有吸引力,同时也吸引了农村信用社参与到改革中。因为,在一整套改革方案设计中,无论是可抵押、可处置、可流转还是建信用、筑风险闸等等,虽然帮助了农信社降低风险,但还不足以调动其积极性。“单算已吸存的3000万担保金,按其规定至少要存满一年,这笔额外吸存来的收益,也是其动力之一。”钟先礼坦言。这样的“蝇头小利”对于大型银行来说,也许无所谓,但对于跨出省就不具备任何自助交易、跨行结算等一切现代金融手段的农信社来说,是一次难得的机遇。

  “那些大银行因为大多在乡镇都没有网点,所以都没有参与这次金融改革。邮储有一定的竞争力,但他们目前还没在乡镇以下开辟贷款业务。这次金融改革试验规定的时间只有3年,去年一年就净增贷款农户1000多家。”这才是农信社真正利益点。

  农村金融改革是场“大戏”,仅靠信用社“独角清唱”显然不够。

  据高桥镇镇长林贞淦算过一笔账:前年与去年,工、农、中、建包括农信社等这些银行在他们乡镇,每年吸存约2.2亿元,每年在他们乡镇放贷8000多万。“如果扣掉给镇里的几个大企业放出的四五千万,真正回流到支持农民个人的贷款,其实也就不过两千多万而已。真正的格局,其实依旧是农村和农业在反哺城市和工业。”

  于是,引入区外金融机构,吸引民间资本参与,从一开始便是沙县县委、县政府金融改革的题中之义。

  3月22日,沙县民间资本管理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成立。这家全省首创的公司由5家法人企业和4个自然人出资,主要为沙县民间资本提供资本管理、项目投资、投资咨询、资金需求信息和民间融资利率发布等综合服务。到5月,也就在短短的1个月时间内,这家公司已为县域内10多家企业解决了9500万资金。而这之前,为了改变农信社一家“单打独斗”局面,他们还先后成立了两家小额贷款公司和一家村镇银行。此外,农发行沙县支行、重庆农商行组建的沙县渝农商村镇银行、三明农商行沙县支行、晋江农商行沙县支行等区外金融机构也落户沙县。

  “两年后金融改革也许结束,但我们借这次机遇全力改变农民贷款难的探索,将会一直进行下去,哪怕只剩下我们自己一家。” 沙县金融改革办公室主任曹永康表示。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1
看不清楚?请点击刷新

人物展示

著名作家尚建国

著名作家尚建国

本周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