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进中的高家屯村
前进中的高家屯村
孙福昌:花甲村官不了情
王絮
当您走进辽宁省南票区砂锅屯乡高家屯村,你会看到村民们喜瑞祥和的笑脸,你会被这里的乡土气息所吸引;当你了解到高家屯村的变化,你会被这里的创业精神所感动。在党的十八大路线指引下,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村容村貌变了,街道整齐了,村办企业多了,人均收入高了。说起这些变化,村民们无不竖起大拇指称赞他们的好书记——孙福昌。
孙福昌,今年67岁,在高家屯村当了三十年村官。这三十多年,他沐浴着党的改革开放的春风,以一个共产党员的情怀实践着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的诺言,使高家屯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983年,时年38岁的孙福昌,由村委会副主任的岗位走马上任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他接手的是一个烂摊子,村部就是几间小茅屋,设在村后的山顶上,除此之外,没有其它固定资产。穷的出名,年轻人搞对象,小伙子一听介绍的是高家屯的姑娘,模样再漂亮也不看,怕填不满那穷坑。孙福昌立志要改变高家屯村的面貌,为大伙儿办好事、办实事、带领乡亲们奔小康。
高家屯毗邻矿区,土质并不肥沃,如果循规蹈矩靠土里刨食奔小康,几乎不可能。天还是那方天,地还是那片地,孙福昌走马上任决定在这片土地上走前人没走过的路。他首先经过市场考察,决定带领村民发展养殖业,瞄准蛋鸡、肉食鸡市场,鼓励村民养鸡。万事开头难,许多村民对发展养殖业心有余悸:一怕鸡雏选不好,二怕防疫搞不好,三怕养多销不了。孙福昌就帮助村民选择信誉好的种雏场统一进鸡雏,保证鸡雏在出场前注射疫苗,联系厂家上门收购鸡蛋和肉食鸡,养鸡户只管养好鸡就行了。他还积极和银行取得联系,为困难户解决资金短缺的难题。在孙福昌的大力扶持下,养鸡专业户由开始的三、五户发展到五十户,每户养鸡1000只——3000只不等,每年收入都相当可观。与此同时,他还多方筹措资金,贷款70万元,安排村里劳动力20多人办了一个雪糕厂,为村里积累资金。为了早日甩掉贫困村的帽子,他和村委会成员研究决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发展民营企业,增加村民就业机会。他走出去,请进来,多次参加各种类型的招商会,为村里招商引资。先后有碳素厂、耐火材料厂落户到高家屯村。最近又有一个千头养牛项目落户本村。不仅解决村里剩余劳动力,还吸引了来自周边村屯和吉林、黑龙江的青壮年劳动力,村民们从心底里感激带领他们致富的孙福昌。
村办企业多了,村里经济实力上去了,基础设施也得到了改善。村部由低矮的小茅屋换成了五间北京平,村民图书馆、活动室、会议室一应俱全,还为当地小学投资安装了10台电脑。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乡村城镇化、小区化,改变村容村貌,孙福昌又带领村民们修路、修文化广场。说到路,高家屯本村的路虽然称得上路,但也是土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坑坑洼洼,而后并到高家屯村的孤家子和四道沟屯,地处偏僻,特别是四道沟那是步步蹬石头,村民们买点种子化肥,卖个鸡蛋农产品都要用驴驮,修这样的路真是太难了。但是再难也得修,孙福昌深信“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这个道理,只要自己真心实意为群众办实事,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他多次到区政府和乡政府申请资金,乡里给调拨了200吨水泥,村里从公积金里拿出一部分资金,就开始了筑路工程。他和村委会一班人组织村民搞拆迁挖路基,清理路面打基础,一条平展展的水泥路在高家屯本村建成了,蜿蜒全村大街小巷,村民们推开门就可以踏上水泥路。孩子们欢呼雀跃,乡亲们笑逐颜开。孙福昌又掏腰包赞助1.2万元,还为四道沟屯修建了一座小拱桥。彻底解决了这两个屯祖祖辈辈出行难的问题。路修好了,又在高家屯村修建了一个1000平方米的文化广场。晚饭后,村民们象城里人一样三五成群拥向广场,在这里扭秧歌、跳舞、锻炼身体。
为了改善村民的居住环境,节约能源,提高生活质量。孙福昌还积极向上级部门申请为60余户村民安装上了沼气,并承诺在两年内让有条件的村民都安装上沼气,象城里人一样,用上燃气灶,使用上清洁能源。村里还充分利用党对农村的富民政策,加紧施工,为村民安装自来水,现已安装了220户。高家屯村变富了,这都是村党支部书记孙福昌的功劳啊!大家忘不了当年重建村部资金不足,他自己赞助7000元,一户村民家失火,他雪中送炭送去6000元,有三家孩子上大学,他每家送去500元,至于村里的困难户,他更是及时接济。高家屯村离不开这样的好书记,群众把他当成最亲最近的人,他正努力带领全体村民致富奔小康,实现全村共同富裕的中国梦。他多次被评为市、区、乡优秀共产党员,是市人大代表,省先进工作者。高家屯村党支部多次被评为市、区、乡先进党支部。
来源:中华人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