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寂寞是一把利剑 谁来陪陪家中的父母
“孤独寂寞是一把利剑,直插老人胸口”
今年1月8日,旅顺口区一家医院内,一名老人跳楼自杀;4月19日,中山区南山街某小区,一名老人从7楼坠下身亡;6月9日,沙河口区某街道,一老人因有解不开的烦恼,选择跳楼结束生命;6月24日,甘井子区辛吉街,一名60多岁的老人爬上楼道的窗户,坠下身亡……
这一幕幕仅是今年来发生在辽宁省大连市的惨剧,事实上,有关老人自杀的报道在全国各地都屡见不鲜。这些老人的离去让亲人垂泪,让熟人震惊。很多人觉得,老人选择自杀是因为不堪疾病的折磨,殊不知,孤独才是其背后真正的推手。
“孤独寂寞,恰如一把利剑直插老人的胸口。长期如此,太多负面情绪的积累,会造成他们的抑郁倾向,严重时就选择了结束生命。”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老年心理研究中心主任李娟对此十分痛心。她告诉记者,人的社会关系有“三圈”,最外圈是日常生活中碰到的人,对个人情感起不到太多作用;中间圈是工作的同事,最内圈则是直系家属。老人退休后最主要失去中间圈,这时需要家人圈来弥补,但如果是空巢老人,面临的就是“三圈”的全部缺失。在中国老年学学会老年心理专业委员会秘书长杨萍看来,随着年龄增长,人的安全感都会缺失,造成负面情绪增加,而空巢恰恰促进了这种情绪的增长。
中国老年心理关爱研究中心曾调查了江苏南京400户无子女或独居的60岁以上老人,发现他们心理健康状况堪忧:52.5%的人“感到自己越来越跟不上社会的发展”,49%的人“对什么都不感兴趣”,58%的人“感到很孤独”,36.8%的人“觉得活着没意思”。
“缺少精神慰藉将成为困扰我国空巢老人的主要问题之一。”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吴玉韶说,其中既有想念子女的孤独感,也有精神生活得不到满足的空虚感。西北大学中国老龄事业发展研究院韩养民教授认为,对子女的无私疼爱让独守空房的老人很难承受他们离开后的巨大心理落差。生病或出意外时,得不到照顾的空巢老人常产生被遗弃的感觉以及自悲自怜的情绪。
此外,长期的孤单寂寞还会让老人的免疫功能下降、慢性病增多,同时社会功能更加缺失,造成自闭,最终形成恶性循环。美国加州大学对1600名60岁以上老人的追踪调查发现,经常感到孤独的老人,寿命会减少6年。“老人本身往往认识不到自己情绪方面的障碍,或认为并不光彩,怕给儿女们找麻烦而讳疾忌医,这样更容易耽误病情,延误治疗。”李娟说。
一个电话、一句问候,时时传牵挂
生活在北京朝阳区呼家楼附近的李奶奶,每天晚上都会走10多分钟,去附近京客隆超市门口,与十几名老人一起“拥挤”在马路边一块狭小的空地上跳舞。如今,这样的情景隐藏在城市各个角落,老人们的活动场所少得可怜。“要给老人多建些活动场所,让他们走出家门。社区也要组织老人多参加活动,尽可能多地接触社会。”李娟表示。
今年6月26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将“常回家看看”精神慰藉条款写进《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修订草案)》,规定“家庭成员应当关心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不得忽视、冷落老年人。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赡养人,应当经常看看或者问候老年人。”事实上,崇尚“百善孝为先”的中国,绝大部分子女并非不孝,只是社会发展及带来的激烈竞争令他们不能常陪在父母身边,加深了老人的孤独感。
对此,杨萍认为,离家的孩子能做的就是经常与父母联系,进行有效沟通。可以每天打个电话,1分钟就够,聊一些让老人开心的话题,哪怕就告诉他们“我挺好”。另外,不要以为多给老人买东西,就是把老人挂在心上了。“要在精神上多关注,听他们讲讲心里话。人上了年纪,总会有许多感慨,不要嫌父母唠叨,他们会因为你重视他们、重视家庭而对晚年生活充满希望。”
最后,老人们也要学会自我排解,正确看待子女“离巢”,不必为此感到悲伤。子女成年以后离家独立是正常现象,也是社会发展趋势,老人要学会逐渐转变以子女为中心的思维状态,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更重要的是保持精神愉悦。老年人过得健康、轻松,是给子女最大的心理安慰。
来源: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