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科技 创新人物   科技人物   创意发明   科技资讯   科技前沿  

金展鹏院士:轮椅上的科学之光(图)

   

 

 

  金展鹏,1938年11月生,广西荔浦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主要从事相图热力学与相变动力学研究,创立了“金氏相图测定法”。曾任国际合金相图委员会委员、中国材料学会理事。现任国际相图计算杂志副主编、美国相平衡杂志顾问编委、亚太材料科学院会员。

  ■记者 成舸 李浩鸣 通讯员 周红 戚煜珩

  “14年前,疾病击垮了他的身体,从此,他的人生只有两种姿态。躺着,他仍然是科学家;坐着,他依旧是老师。两种姿态,两种辉煌。”这是2011年教师节晚会上第二届全国教书育人十大楷模之一金展鹏的颁奖词。他是十位楷模中唯一的院士。

  金展鹏,这位从事金属结构与相图研究的中国科学家,曾被誉为“中国的霍金”。他在高位截瘫14年的艰难岁月里,承担了一大批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取得了一系列高水平科研成果,培养出数十位博士和硕士研究生。

  这位“只有脖子能动”的“轮椅院士”最近在想什么,做什么?最近,本报记者两访金展鹏院士。整个采访过程中,最牵动金展鹏神经的还是我国材料发展战略的问题。

  “我的文章不用秘书来写”

  在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第一次见到金展鹏时,他正躺在病床上“听”凤凰卫视。床头挂着的一瓶药水正在缓缓进入他已瘫痪14年的身体。这一天是他最近一次集中住院治疗的第98天。

  无论是98天还是14年,对“只有脖子能动”的金展鹏来说,都不意味着生命的暂时停顿。就在不久前,一本科技刊物上还刊出了他撰写的卷首语,全文3000多字。依着金展鹏的提示,学生在老师的笔记本电脑上找出了这篇文章:《关于建立材料制造创新体系的几个观点》。

  文章的每一个字、每一个词都出自他的思考、他的语言。“我的文章不用秘书来写,每段、每个词、每个字、每个标点符号,都是我的。”金展鹏一脸的认真。他记得自己的开机密码,记得每一个文件夹,记得每一个修订版本……

  在这篇保存为“最终修正版”的文章中,金展鹏追加了两处批注。他指出,目前的材料设计与制造的知识系统正在朝全局、动态和个性化的方向发展。为论证这一点,他以自己以前的学生,现在在美国得州仪表(TI)公司工作的科学家曾科军发表的论文为案例,强调要彻底改变“所谓标准化产品的局面”,根据特定条件下的需求进行全局设计。

  文中末尾部分谈及专利,金展鹏更是花了不少心血。“这部分不看几百个专利是写不出来的。”金展鹏告诉记者。为了对国际上材料专利的研发情况有较全面的掌握,他和学生上网检索了几百项材料制造领域的专利,“我有个大框框,他们来操作,大家一起找,然后不断扩充”。

  以这部分为基础,金展鹏继续深入阐发,形成了另一篇文章:《材料组织演化过程研究及应用——从分析材料设计专利中得到的启发》。

  相较其他领域,材料科学似乎更易产出SCI论文,金展鹏却对专利保持了异乎寻常的关注。他认为,目前知识产权竞争的焦点是专利,而新材料专利与理论和“知识系统”的关系在未来将更密不可分,一旦掌握正确的方法,专利将不断涌现。

  “早认识这一点,我国的材料科学在跨越发展的征途中可以赢得20年的时间。”金展鹏用红色字体加上了这一句。

  “只要脑袋在,他就要奋斗”

  金展鹏离不开书,他的阅读书架有些特别,在中南大学几乎无人不知。

  1998年,金展鹏突然病倒,抢救后落下全身瘫痪。在生活不能自理的情况下,金展鹏仍坚持学术科研。一开始,他让夫人胡元英帮着翻书。后来胡元英想了一个办法,找来几根废弃的木条,钉成一对三角架,固定在床头,书就“俯”在两个三角架之间。

  这是一幅震撼的图景,躺着,三角架就是他的“学术平台”。金展鹏以这种特殊的姿势在科学的海洋里畅游。14年来,金展鹏就是这样读书、修改论文、申报课题的。

  “只要脑袋在,他就要奋斗”,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南大学前校长黄伯云院士这样评价他的这位同事。

  除了看书、看论文、看专利,金展鹏也从不放过任何学术交流的机会。遇到中南大学有重要讲座,他就坐着轮椅去教室听,像一位学生。而当主讲者从人群中发现这位特殊的听众,总会深鞠一躬,表达最大的敬意。

  金展鹏的思考就是这样不断走向深入。经过14年与病魔的抗争,他不仅没被时代甩下,反而越走越宽广了——2003年,金展鹏瘫痪5年之后,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患病14年以来,他承担了1项国家“863”课题、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以及与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的国际合作课题。

  “扬弃旧义、创立新知”

  2008年,金展鹏联合周尧和等五位院士在《2008科学发展报告》中发表了《对材料科技发展战略布局的建议》一文。彼时,金展鹏已全身瘫痪10年。

  说起这篇文章,金展鹏脸上露出一丝遗憾,“现在看反响还是不太强,也许从某些方面来说,我们没有把问题讲清楚,所以现在又写了上面一篇文章。”金展鹏坦言。

  在这篇篇幅不长却几易其稿的文章里,金展鹏总结了他对我国材料制造创新体系的最新思考。在他看来,材料科学要创新发展,必须在经典的物理冶金理论的基础上,融合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与高分子材料的最新成果,并从相邻学科中汲取营养,形成新的材料技术科学框架。

  “必须在本科教育中彻底扬弃旧义、创立新知。”后面八个字是从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的讲话中抄下来的,对金展鹏很有启发,“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通观全局、跟得上时代、具有‘跨界’素质的材料科技领军人。”

  “什么样的人称得上是材料科技领军人?”记者问。金展鹏想了想,向记者介绍了赵继成。

  赵继成是金展鹏的学生,博士毕业后在美国通用电气工作了12年,现已是著名的材料科学家,他提出的理论已被美国宇航局等机构在新材料设计中采用。

  “材料科学现有的理论框架,已能使我们在一个新的起点上结合资源、能耗及环境等方面的因素,来重新审视工程材料在设计、制造和使用过程中的诸多问题,并为发展先进材料提供思路。”金展鹏说,“然而目前我们所掌握的这一知识体系仍然是支离破碎的。”他建议,在发展新理论的同时,还需创新实验方法,并与产业现场广泛结合,不断充实发展材料知识体系。

  心系“材料基因工程”

  2011年6月24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宣布了一项超过5亿美元的“先进制造业伙伴关系”计划,以期重振美国制造业,“材料基因组计划”是其中的重要部分。

  在我国,师昌绪院士等材料科学家认识到其紧迫性,在一次香山科学会议上呼吁尽快建立我国自己的材料基因组工程。

  2011年,金展鹏以残病之躯,承担了中国科学院一项咨询课题《突破我国材料制备科学瓶颈的战略举措》,为期三年。早几年,在一次美国科学院等单位举办的会议上,赵继成认为采用他自己发明的扩散多元结技术,实现对各种材料微区性能的扫描,可将材料性能测试速度提高若干数量级,美国空军材料研究部门的权威专家对此极为重视。这使得他的工作成为目前“材料基因工程”概念的一个重要内涵。

  2011年10月,中南大学“金属材料基因工程”创新引智基地建设项目获得教育部批准。负责人正是赵继成,其时已由中组部“千人计划”引进回国工作。

  赵继成说他一生中有三大重要决定,其中两个与金展鹏有关。第一个是选择了金老师作为导师,这是他这一生最大的幸运;另一个是他在美国通用电气干了12年、获得了46项专利后,毅然决定回到学校。因为他想像金展鹏那样当一名老师,他觉得这样活得更有意义。

  目前,围绕“材料基因工程”,中南大学正在建立10万亿次超级计算平台和材料微区性能扫描测试平台,集结了一批国内外的高水平研究人才。

  移动办公桌

  每天上午十点半到十二点,下午四点半到六点,是金展鹏的工作时间。他的办公室位于中南大学米塔尔楼内。每天上午十点,夫人胡元英推着金展鹏从家里出来,沿着固定路线从校园穿行20多分钟后,来到米塔尔楼。

  沿着门外“之”字形残疾人通道盘上去,进门,左拐,进电梯上到二楼。这是金展鹏进入办公室的一条“专有通道”。

  金展鹏的办公室摆设极其简单:一张长方形会议桌,一个摆着书籍和杂物的柜子,一个移动茶几,一张办公桌。“办公桌”在进门的左手,与其说是办公桌,不如说是资料台。上面放着厚厚一叠报纸,和一些材料科学期刊杂志。最上面是一份最新的《中国科学报》。

  自从瘫痪后,移动茶几就成了金展鹏真正的“办公桌”,他人到哪里,他的“办公桌”就在哪里。

  金展鹏查看电子邮件需要学生的帮助。他的方式有些特别:先由学生打开邮箱目录,根据标题找出要看的邮件。然后由学生将邮件内容复制粘贴到一个Word文档里,放大字体后,再请金展鹏看。

  多数时候,金展鹏的办公室总是敞开的。任何一名老师或学生都可以进来与金展鹏讨论。只要讨论到学术问题,金展鹏就会兴奋起来。

  “金老师主要在总体方向上给予指导,特别是思想和方法,以及技术路线的讨论。”和记者谈到课题组的科研情况,课题组的蔡格梅老师如是说。虽然每人都有独立的项目,金展鹏的作用仍不可或缺。例如一些特别重要的国家级和省部级项目,以及注重前沿和交叉的探索性科研课题,金展鹏都要提建议、出主意。

  即便是在医院,学生们也要向金老师报告最近的学习成果,在老师指导下查资料,并将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带来向老师请教。每当这个时候,金展鹏就会将身体微微侧过来,朝向学生。

  “我一上讲台精神就好了。”这句话或许可以解释金展鹏强大的精神动力之源——他热爱科学,钟爱教书这个职业,享受探索知识和与师生交流的乐趣。

  “巨大的包容,宽厚的压力”

  1998年金展鹏病倒时,他带的第一名博士生杜勇正在国外访学。从师弟师妹们的描述中,他一点一点拼接起金老师的样子:“修长的手萎缩变形了,别说做模型,就连吃饭、翻书这样简单的事也做不了了;曾横渡湘江的腿脚已不听使唤了,别说再游湘江,就连行走都成了奢望;原本瘦削俊朗的脸,因为药物治疗,肿了。”杜勇记得很准确。14年过去了,金展鹏依旧还是这个模样。

  2003年2月,杜勇回国。德国材料学会主席曾高度评价杜勇“在多元合金的微观结构和微观偏析方面的工作已经获得了世界范围的承认”,“对现代材料科学已经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2009年8月3日,中南大学宣布成立“相图及材料设计与制备科学中心”,杜勇出任中心主任,金展鹏任学术顾问,另一位是时任校长黄伯云。最近,杜勇与德国波鸿鲁尔大学一名教授联合申请的中德“铝合金微结构”联合实验室获中德科学中心批准资助,今年7月1日正式揭牌启动。

  如今已是长江学者的杜勇仍然记得当年作为金展鹏的学生时的事。有一次他的实验没做好,不仅一个月的努力全部白费,还差点弄坏设备。可金展鹏并没责备他,而是和他一起泡在实验室找原因。

  “那几天,金老师一直愁眉不展,在实验室里琢磨着,摆弄着那些仪器,不停地翻看说明书,查阅各种文献。而我只能在旁边帮老师搬搬椅子、找找零件。”那时正是长沙的盛夏,实验室里没有空调,看着金展鹏陪着自己在闷热的实验室里大汗淋漓,杜勇心里“很不是滋味”。

  不严厉但严肃,不苛刻但严格。这便是杜勇心中的金老师。他称这种感觉为“巨大的包容中所发射出的宽厚的压力”。这种感觉让他“死心塌地、自觉自愿地不吃不喝、熬夜、泡实验室”。

  “任何人都可掌握自己命运”

  1981年以来,金展鹏先后培养了40余名博士和硕士研究生,数量不多,质量却高。美国相图委员会的20余名委员中,有4名是他的高足;德国相图委员会中也有一位是他的学生;他的学生曾科军在美国被评为杰出学者,杜勇在国内被聘为长江学者,赵继成是我国“千人计划”引进人才。患病这14年他指导的20多名研究生中,有10位已成为博士生导师。

  随着金展鹏的事迹逐渐传开,数不清的奖励和荣誉接踵而至。有人将他与英国的轮椅科学家霍金相提并论,敬称他为“中国金”。

  但金展鹏却认为自己比霍金差得远,“这些都是我应该做的。”他对记者说,“我们国家还很落后,我有机会读大学,后来又出国开了眼界,有机会知道国际动向,有责任把东西贡献出来。”

  这份责任体现在金展鹏身上,就是知识和思想在他大脑里不断地输入、输出,不断地学习、丰富、思考、贡献。“我可以多花点时间想问题,少花点时间应酬”,在他看来,虽然每个人的境遇不同,但依然可以作出自己的选择,因为,“任何人都可以掌握自己的命运。”金展鹏说。

 

来源:新华网


 

1
看不清楚?请点击刷新

人物展示

本周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