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禁区”的铁路养路人
新华网西宁7月3日电(记者庞书纬)在海拔4800米、空气平均含氧量只有内地的40%、被称为“天路之巅”的唐古拉地区,18名平均年龄不到25岁的养路工人,担负着青藏铁路全线中海拔最高、条件最差、灾害最多的125公里冻土线路的养护任务,为青藏铁路安全运行保驾护航。
早上9点,内地已经入夏的时节,这里的户外温度仍接近零摄氏度,记者来到位于唐古拉山口的青藏铁路唐古拉工务段线路车间,和工务班班长于本蕃一起上路检修设备。
于本蕃告诉记者,养路工人的首要任务是严密监视温度、湿度及其他气象因素变化对冻土路段的影响,并采取相应措施。“这里海拔高、湿度低,全年最低气温零下40多摄氏度,昼夜温差超过30摄氏度,铁路可能因为热胀冷缩或者路基翻浆带来安全隐患,我们必须随时发现,随时排除。”
巡线过程中,于本蕃对铁路上的道钉几乎逐个检查。每行走100多米,于本蕃就会有意识地用脚踩一踩路基。“夏天最怕路基翻浆,对可能翻浆的路面,我们必须注意观察。”
刚走了不到2公里,记者就感到气短胸闷、头晕目眩。有研究表明,人在海拔4000米的高原上生活,相当于在平原负重20公斤,而海拔4500米以上的地区基本上不适合人类居住。
然而,脚下的这条横亘生命禁区的“天路”,于本蕃和唐古拉线路车间的18名职工,已经坚守了整整6年。
据青藏铁路公司党委工作部的马晓军介绍,近年来,针对青藏铁路冻土路段的实际情况,公司采用主动降温措施,并引进“铁路综合专用数字移动通信系统”、“行车调度指挥系统”等先进管理系统,实现了青藏铁路调度管理信息化、智能化。如今,通过唐古拉冻土地段的列车能达到每小时100公里的当今高原铁路最高时速。
由于冻土路段恶劣的自然条件,铁路设备的使用寿命会大大缩短,因此需要定期更换。“去年春夏之际,上级派工程队对我们段进行了线路大修和集中作业,我们负责配合。由于工期特别紧,我们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饿了就吃凉馒头,一个月下来,18个队员中累病了四五个。”于本蕃说。
走进养路工人的宿舍,记者看到在许多人的床边或桌上,都摆放着关于铁路养护方面的书籍。“养路工作看似简单,其实是个技术活,加上唐古拉山‘风吹石头跑,氧气吃不饱,四季穿棉袄’,业务不精的人肯定干不了。”养路工人杨凡说。
“现在条件已经好太多了,至少能住上砖房。我是2007年来的唐古拉车间,当时我们住的是活动板房,经常半个月吃不上一次蔬菜,一个月洗不上一次澡。冬天外面刮七八级大风,吓得我们整夜不敢睡。”杨凡说。
根据相关规定,青藏铁路沿线养路工人由于长期在高海拔地区工作,每年可享受三个月的轮休,但由于养路任务重,人手有限,养路工人经常牺牲宝贵的休息时间,坚守在生命禁区。
“我孩子都五岁了,可我和他在一起的时间加起来不到半年。上次回格尔木探亲给孩子开家长会,结果进错了教室,想起来真是又好笑又心酸。”养路工人李福茂说。
根据青藏铁路公司提供的数据,青藏铁路全线通车6年以来,已累计运送旅客近5300万人次,货物约24520万吨,客、货运量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0.3%和15.7%,有力推动了青藏两地的经济社会发展。
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