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华人物 政坛名流   基层人物   风云人物   感动人物  

92岁老人的最后一次奉献

   

“NB036”,这是92岁的陈柏林老人生前念叨了无数次的代号,“NB”指的是宁波,“036”指的是第36位角膜捐献志愿者。

前天,因胃癌晚期,他的生命走到了最后一刻。弥留之际,老人留下两句遗言,一是“保姆这个月的工资拿到了吗?”,另一句是,“记下捐献的电话,千万要帮我完成心愿”。

当天下午1点,宁波市眼科医院角膜取材组组员来到解放军第113医院老干部病房。老人完成捐献,成为宁波市第103例眼角膜捐献者,也是全市年龄最大的角膜捐献者,同时,他还捐献了遗体。

92岁老人弥留之际

牢牢记着十年前的捐献心愿

昨天傍晚,钱江晚报记者电话联系到陈柏林老人的女儿陈女士,她的声音有些低沉:“十年前,父亲签署了角膜捐献志愿书,从此‘NB036’这个数字,就牢牢地印在他的脑海里。当时,角膜捐献对很多人来说还是个陌生的字眼,而整天读书看报的父亲就已经知道,这是他这一生可以做的最后一次奉献!”

父亲去世前的几个星期,在杭州工作的陈女士请假回来陪他。当时,这位胃癌晚期的老人已经不大能说话了,大多数时间他通过在黑板上写字和亲人交流。

陈女士在黑板上写下“下辈子再做父女”几个字,陈柏林微微睁开眼睛,对她轻轻摇摇头。

“我知道他的意思,他不相信还有下辈子,所以才会说捐献角膜和遗体是‘废物利用’,并要求单位在他身后不搞追悼会,不送花圈,不搞迷信活动。”

去世前一星期,他在黑板上再次强调自己的心愿“记下捐献的电话,千万要帮我完成心愿!”

生前最后一笔稿费

他捐给了一位车祸患者

“至今每每想到父亲的遗体要被解剖,我的心都像被刀割了一般。”陈女士说,从情感上来讲,父亲要把自己的身体捐献出去,她和哥哥都非常不情愿,所以她在志愿书的家属签字一栏,填的是“知情”,而不是“同意”,

即使这样,父亲的心愿总是要尊重,“他的一生都在奉献,到生命的尽头还能帮助他人重获光明,为祖国的医学事业做出奉献,我们有什么理由不支持他?”陈女士说,也希望通过父亲的事迹鼓励更多人身后捐献器官,她听父亲说过,因为捐献者少,很多患者都在苦苦等待。

陈柏林生前是一名军人,转业以后在一家事业单位担任书记,退休后最大的爱好是写作,生前是多家报社的评报员。就在上个月,陈柏林还在病榻上拿了一笔1000多元的稿费,他让保姆送到浙江大学明州医院,捐给一个因车祸住院的病人。保姆被他的精神所感动,自己也掏出500元,和那笔稿费一起捐了。

“他一辈子乐于助人,乐于奉献,帮助别人的事情多得数也数不清!”陈女士说。

前天下午一点左右,宁波市眼科医院角膜取材组组员小心翼翼地取下了老人的眼角膜,随后宁波天一职业技术学院的工作人员赶到病房,带着崇敬之心带走了老人的遗体。(本报通讯员 王丽娜 朱颖 本报记者 李竹青)

 

 

来源:钱江晚报  由中华人物河北网编辑上传

1
看不清楚?请点击刷新

人物展示

本周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