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平泉农校培训下乡入村领10万农民产业致富
新华网石家庄12月19日电(记者 马天云)寒冬时节,记者来到河北平泉县头道沟村,这里刚下过一场雪,气温降到了零下8摄氏度。一眼望去,大街上空无一人。然而,村委会的会议室里气氛却十分活跃,村民们说,他们是来听县“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老师讲课的。
“今天咱们讲食用菌栽培技术,要想种好香菇,就要先了解它的生物学特性……”,讲台上,有着30余年工作经验的农广校教师陈树民正用幻灯片为村民演示香菇栽培的技术要领,不少村民边听边认真记笔记。
“头道沟村是食用菌产业重点村,这样的免费培训,基本上每月一次,”陈树民说,“农闲时组织集中培训,农忙时入户指导,下来多了,这个村谁家大门朝哪儿开我都知道。”
63岁的朱显勤告诉记者,他从2007年开始种香菇,由于不懂技术,造成了不少损失。“发菌的时候掌握不好温度,一个棚种瞎了二成多。”自从参加村夜校培训后,掌握了不少技术,再没“种瞎”过地。
“发菌的时候,温度最好控制在25摄氏度左右,温度过高菌丝就烧死了,温度低了菌丝又会冻死。”同村的杨玉华接起了话茬,她从1998年开始种香菇,是村里的第一户,现在家里种了八亩地,每年纯收入在5万元以上,“以前种大田玉米时,一亩地只能收入几百元。”
不少村民都说,一开始,大伙儿对食用菌的种植技术不是太懂,都觉得还是种大田作物“稳当”,心里有顾虑,规模就上不去。参加培训后,技术懂得多了,村里的食用菌种植规模逐渐扩大起来。
“2009年前,村里没有什么像样的产业,这几年村民通过参加培训,发展产业的人越来越多。”头道沟村村主任许彦文说,“2008年村里的食用菌种植面积只有40亩,如今已发展到800多亩,占村耕地总面积一半以上,人均增收5000多元。”
“就连村里六七十岁的老太太,每年光靠给香菇去根、分级、包装也能挣个四五千元。”46岁的段秀华自豪地说,香菇的种植规模上去以后,产量和质量都有了保证,老百姓和客商讲价也更有底气,“在家能挣钱,村里人很少外出打工。”
县农广校书记孙秀华介绍说,平泉2008年开始启动“农村党员双带培训夜校和新型农民创业培训夜校”工程,以党员、干部、致富能手为主体,以生产园区为实验、示范基地,根据各个村的不同特点,对农民进行食用菌、设施菜、畜禽养殖、花卉、果品等方面的专业培训和现场指导,让农民掌握实用技术。
目前,平泉县共创办80所农村党员干部双带夜校,100余名专兼职农技人员长年活跃在农业生产一线,辐射带动10万农民走上产业致富之路。
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