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村十年巨变 百姓真得实惠
山村十年巨变 百姓真得实惠
——记河北省涞源县联合关村十年的变迁
图文:张鸿烨 曹晓辰 耿小丽
村联大创意生活街
从贫困到繁华,从土坯房到新楼房,从脏乱不堪到洁净如画;从无人问津到引八方来客;从面朝黄土背朝天到发展企业……说到联合关村的发展变化,村民们可以滔滔不绝地说上很久,但说得最多的还是村里有个好带头人和一套好班子。
联合关村,始建于1956年,全村是个只有480户、1401口人的小村。但是从2006年到2016年,就这短短十年时间里,发生了巨大变化,实现了由乡村向城镇迈进的跨越式变迁。
关联村党总支书记席红义
“抓党建”筑根基
2006年初春,厚厚的积雪开始消融,拒马河逐渐解冻。在旧村委会办公室,刚刚以高票当选联合关村支书兼村主任的席红义和新当选的两委成员开第一次会,大伙围坐在炽热的火炉旁,心情却很沉重。
面对村集体负债十几万、村民上访告状不断,党员队伍涣散,人心不齐的局面,席红义有了自己的想法。——要想村里有所变化必须转变思想、转变观念,为百姓真办事、办实事,让百姓得实惠,村两委才能得到拥护,村里才能得到发展。
这一年正月刚过,联合关村与往年不同,平静的村庄热闹起来了,村里大街小巷响起了搅拌机的轰鸣声。席红义自掏腰包拿出了30万元,带领着两委干部、党员骨干、村民代表硬化、拓宽街道。两个多月的功夫6条3公里长坑坑洼洼的街道硬化整平了、修宽了,街道两侧安装上了路灯,并栽上了花草树木。堆积的垃圾清楚了,定点建了垃圾池。村委会门前的垃圾场整修成了休闲广场,配置了健身器材。村两委还筹措6万元资金组建起了秧歌队、腰鼓队,丰富村民的业余生活。
看着溜光的水泥道从自家门口经过,望着男女老少在休闲广场上开心的娱乐,村民们疑惑的眼神变了,对村两委的态度也变了,因为他们看到联合关村开始变了。
2007年初冬,席红义自己出资领着党员干部、村民代表踏上了南下的列车。
要转变党员队伍涣散,村民代表啥事不管,开会要补贴,办事要有车的状况,把散了的心拢到一起,必须解决人的思想意识这个关键问题。光教育没有说服力,要用实例说话。
南街村、华西村7天之行,大伙受到了教育,心灵得到了洗礼和震撼。
“看看人家的发展,再看看咱们,觉着脸红、眼热,再不能瞎蒙着头过了,要为百姓干点实事、真事。”党员、干部、村民代表发出了同一个声音。
思想意识和观念转变了,还需要一套规范完整的制度来约束和健全的机制来保障。村两委先后制定了《学习制度》、《会议制度》、《党员外出请假制度》、《村民代表责任与义务》等相关规定。对村干部制定了白天坐班、晚上值班制度,改变以前炕头办公、街头办事的传统做法。并以原生产队为片,实行村干部包片、党员包户责任制。全村69名党员每个家庭挂上了“党员家庭”的小牌牌,把党员的身份亮出来,让旗帜飘扬起来。并划分成了7个党小组,定期进行学习和开展党员生活。
村民代表组成了村代会、成立了村监会、村民调解委员会,参与决策村里的各种事务,凡涉及村民切身利益的事,都得经村民代表大会通过。村务、政务全部公开、透明,对重大事物进行公示,让百姓知情、了解、明白,实现从为民做主到由民做主的转变。
2009年在新建的村办公楼建起了党建室,使党员有了学习活动的阵地;建起了村民服务中心,使村民办事快捷、方便。
通过一系列的方法和措施,党员开会要补贴的现象杜绝了,为村里办事讲条件的没有了。党员开会半小时全部到场,村民代表积极为村里的事出谋划策。
基层党组织建设、村级民主管理的完善和健全,村干部工作作风的转变,一桩桩、一件件的实事,让村民感到村两委的凝聚力和号召力,以前村民抵触的情况没有了,纷纷向村两委靠拢。
“这届村班子讲正气、有正义,想事、干事、干实事,知道咱老百姓想啥、要啥。俺们打心眼里佩服,这样的班子俺们拥护、支持。”入党六十多年,当过二十几年村干部的刘长海感慨的话语道出了全村老百姓的心声,因为他们看到了联合关的希望,有了心中的寄托。
志不移、情不改。在村党总支、村委会的带领下,联合关村迎来了发展的春天。
村新农村建设工地
“抓建设”谋福祉
2008年的春节一过,支书席红义带领着党员干部顶着寒风扑入了新村建设工地——村东大马涧沟。
联合关村建村50多年来,村民居住分散、居住条件和环境脏、乱、差,难以管理的状况一直没有改变。百姓居住的房屋大多是50年代盖的,一部分已属于危房。由于土地少、无资源、无依托,集体经济也得不到发展。虽然毗邻县城,但其优势没有得到利用。
“咱们不能端着金碗要饭吃,要抓住县委、县政府‘城中村’改造和新农村建设政策的机遇,搞新农村建设发展自己。”席红义在全村党员干部、村民代表会上坚定地说。
建设新农村,在许多城里人听来,是一幅山明水秀的美好图景。而在山里人心中,却是一件件需要跋山涉水、需要苦口婆心、需要付出全部赤诚和血汗的大事、实事、硬事、琐事。
建新民居、建商业门脸房,咋干?钱从哪里来?席红义大胆采用“置换+市场”的方式,说干就干!
席红义说服爱人将十几年奋斗积攒的500万积蓄全部拿了出来,又向朋友借了500万元,凑了1000万元。副主任丁志刚拿出了二十万,并将位于县城商业街的门脸房抵押给银行贷了300万。
榜样就是无声的力量。党员干部、村民代表纷纷拿出自己积攒的钱,并找朋友、亲戚借。有的将准备做生意的钱、盖新房的钱拿了出来,还有的扣下了给孩子结婚的钱,一个月,共集资3000万元。
一场填沟造地建设新农村的工程在联合关村悄然启幕。历经了坎坎坷坷,春夏秋冬, 2009年底,在昔日的荒沟上,总投资8000万元,16栋新民居楼房拔地而起,2400平米的村两委办公楼高高耸立,两条1华里长的步行街、创意生活街展现在人们面前。当一户户村民迁入新居,行走于步行街、创意生活街时,心中的喜悦挂在了脸上。为了满足村民的需求,2010年投资2.5亿元,又建起了8万平米的新民居高层住宅楼。环境优雅,绿地茵茵,绿树成荫,山里人也享受到和城里人一样的生活。
“住楼房只是俺的梦想,俺大半辈子了这个梦想实现了,一年四季干干净净,冬季不再为取暖发愁了,是村两委圆了俺的梦,是他们让联合关变了样。”66岁的村民马升山激动地说。
如今,联合关村95%的村民住进了新居民楼房,使用上了冲水式厕所、电磁炉、太阳能等节能设施,街宽了、路干净了、环境好了,大街小巷的路灯照亮了黑夜中村民脚下的路,也照亮了人们的心。
“抓经济”促发展
村民住上了新居,村集体有了34间门脸房,联合关村变了,可席红义又有了新打算……
他对村干部说:“老百姓满足了,当干部的可不能满足,啥事等老百姓想到了你去干,党的先进性咋体现?咱要想不被落下,就要从科学发展中找出路,不仅要考虑眼前,更要考虑长远,为子孙后代着想。”
新村建起来了,千余口子的吃、住、行需要管吧。建自己的物业公司。2010年集体性质的物业公司成立了。由一名村干部专门负责,物业的电工、水暖工、保安到清洁工40多人全是本村村民;闲置的旧村委会改建成了“流水作业式”洗车场,又安排20多名本村村民就业。
“要想让村里人真正富裕起来,光靠小打小闹是不行的,要有大的发展规划,要下大力度发展集体经济,只有这样才能强村富民,这也是一名村干部的责任。”席红义在村两委会上铿锵有力地说。
2010年将一条旧街改建成了商业一条街。15万平米的商业门脸让多名商家慕名而至,纷纷入驻。2012年又拓展产业成立了联大凉城旅行社,建起了4000平方米、一百个床位的休闲假日酒店。
村两委正确的思路和做法,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全村的致富之路、发展之路、幸福之路。让村民由穷变富,生活越变越幸福。
梦想,在奋斗中实现。如今,联合关村已拥有集体积累1.9亿元,人均收入由2006年的1000元到现在的7065元。
在联大物业公司工作的王芳说:“我们现在跟城里人一样住上了高楼,并在村里安排的公司上班,一个月1000多的工资,生活真是一年比一年好。”
村民领取养老金
“抓民生”促和谐
“席红义、丁志刚”……
随着唱票人的宣读,村委会院子里黑板上,村两委班子人员的“正”字越来越多,50,100,150,500,1000……
当工作人员宣布选举结果时,热烈的掌声随之响起。
2009年、2012年村两委两届换届选举,村两委班子人员全部连选连任。这掌声是群众的口碑,是真心的拥戴,也是殷切的期盼。
从2009年开始,村集体还请了外债,有了积累。村班子想集体、为民生,每年拿出30万元为全村村民缴纳新农保、新农合费。投资500万元新建2000平米的两委办公楼,购置现代化设备,改变村两委的办公条件。投资20万元建“农家书屋”,2011年投资650万元将旧小学改建成四层2400平米的综合教学楼,改变了师生们的教学条件。2012年底投资200万元的新影剧院落成。从2011年12月起,对年满60周岁以上村民实行每人每月300元的养老金。从2016年7月开始村民享受养老金年龄又降到了50岁。每年村两委拿出几万元对村里的“五保户”、“孤寡老人”、“老党员”进行补贴和慰问。
从土坯房到砖瓦房再到高层楼房,村委会地点一变再变,但“想民、为民、务实、求真”的工作态度没有变,不分节假日,一如既往。每到夜幕降临,村委会办公楼灯火通明,干部们又在商量安排第二天的事情,这明亮的灯光就像启明星,迎来了联合关村一个又一个黎明。
十年了联合关村多次受到省市县表彰:2011年荣获河北省委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2014年获河北省委、河北省人民政府“文明村”、2015年被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评为“全国文明村镇”
“作为党员、村干部,就要为村民着想,为百姓干事,要有奉献精神。联合关发展到今天,只能说明我们由土路奔上了柏油马路,我们还要提速、加速,要按照县委、县政府提出的一产抓特色,二产抓提升,三产抓拓展地发展思路,乘涞源旅游业发展东风,搞活第三产业,扩大集体的经济,实现村民股份制,让发展成果惠及每户村民。”村党总支书记席红义心中早已勾画出了联合关村未来蓝图。
十年时间,联合关村凭着埋头苦干、实干的精神和干劲把新农村的蓝图变为了现实。那翻天覆地的发展场景,被定格成一幅幅画面,承载着过去,也感召着今天。
来源:中华人物河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