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因地制宜不搞"一刀切"
中国经济网8月21日南阳讯(记者党涤寰 汪俊杰)南阳是河南省农业大市、人口大市,“三农”问题显得尤为突出。近年来,该市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作为破解“三农”难题、统筹城乡发展、助推“三化”协调发展的切入点,坚持就业为本,产业支撑,缩小城乡差距。
因地制宜,不搞“一刀切”
南阳市有841万农村户籍人口,分别住在4539个村,这两组数字都高居河南首位,同时具有平原、山区、丘陵三种地形地貌类型,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变得更加复杂。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社区怎么建?人到哪里去?土地怎么办?……一系列现实问题,成为摆在南阳市面前的一道道难题。
南阳市委农办主任王宛楠告诉记者,该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坚持“全面规划、分步实施、示范带动、梯次推进、产业支撑、惠民富民”的原则,优先在城市近郊、产业集聚区、集镇周边、特色产业村进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该市确定了100个新型农村社区试点,分类推进。按区域分为平原区、丘陵区、山区、库区;按位置分为农区、集镇、城郊、产业集聚区、旅游景区;按产业类型分为种植业为主、养殖业为主、旅游业为主、工贸业为主、商贸业为主;按建设模式分为政府主导群众参与、政府引导群众自建、市场运作企业参与、农民参股合作开发。
目前,全市100个试点社区中已有90个开工建设。本着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的原则,确保每户农民至少有一个致富项目或一项稳定收入。
充分发挥移民新村基础优势,对138个移民集中安置点进行统一布局、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建设、统一管理,成为当地新型农村社区的示范、样板,移民群众生产生活也得到极大改善和提高。
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地淅川,就以建设生态园林旅游城镇为目标,实施“三区一带、城乡联动”战略,改造老城区,建设县城西区、北区,启动旅游新城建设,打造鹳河景观带,建设一批具有特色综合服务功能的新型农村社区。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既要区别城市,更要区别传统意义上的农村。让农民成为最大受益人,集聚民智,尊重民意,惠及于民,赋权于民,这是南阳新型农村社区实践探索的核心内涵和支撑。”南阳市委书记李文慧说。
产业支撑,农民实现就地就业
中国经济网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南阳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尽管模式各不不同,但核心理念相同,即把产业支撑、工业发展与社区建设衔接起来,解决农民就业问题,为农民增收致富提供保障。
宛城区瓦店镇逵营社区就依托豫花园现代农业产业园,通过流转将农民土地集中起来,建成了1.2万多亩的花卉苗木基地,群众到基地“上班“,领取“土地租金”和“打工薪金”两份收入,实现了就地就近转移就业。
豫花园集团负责人鲁国甫告诉记者,该园林种植花卉苗木近万亩,能吸收逵营社区近千名村民就地就业。
记者逵营社区附近看到,一株株新种植的红豆杉和一片片红叶石楠随风摇曳,三三两两的村民正手执铁锹忙着培土栽树。
“原来一年的收入不过一千多块钱,现在到园区打工后每个月收入就超过过去一季的收入。”逵营社区居民李兴提起目前的收入高兴地合不拢嘴。
南阳市实施“一村一品”“一乡一业”战略,充分发挥产业发展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带动和支撑作用,把农民从土地上面解放出来,实现多元化发展,即确保农业大市的粮食生产,又能使农民不进城进企业,提高收入水平。
与此同时,大力推进农村土地有序流转,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培育特色经济,壮大集群经济,形成农民增收致富的稳定来源,以产业发展带动人口集聚,实现产业与人口的有机融合,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提供持久动力和发展空间。
“搬进去,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社区农民要实现‘进的来、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的目标。”宛城区委副书记党长双告诉记者。
随着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推进,南阳市经济产生了一次新陈代谢,并在这个过程中形成全新的城乡结构、产业结构和社会结构,完成了农业型经济转型的蝶变。
就业不失地,免去农民后顾之忧
“二花产业真是好,又生态来又环保,群众收入真不少,不少不少真不少,不信看看工资表……”淅川县九重镇唐王桥村55岁的农民高敬森自编的这首打油诗,诠释出新型社区农民如今的生存状态。
在一望无际的金银花田地里。高敬森告诉记者,他家有十多亩耕地,两年前把耕地流转给一家药业公司做金银花种植基地。“一亩地一年给租金500元,另外在基地干活,月收入2000元左右,今年5月份金银花采摘季节,我们老两口都下地摘花,一个月挣了5600元工资,不出家门挣工资,真是太高兴了!”
中国经济网记者了解到,唐王桥村8400亩耕地全部纳入了总规模达1.5万亩的金银花药材种植基地。同时,药业公司又出资兴建了一座新型农村社区,让农民用土地租金置换的形式分给农民居住,基地周边两千多名像高敬森这样的农民变身成为药材基地的产业工人。
南阳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着力解决“地从哪里出”的问题,尽量让农民就业不失地。运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土地置换和土地综合整治“三项制度”,充分利用原有建设用地、空闲地和废弃地,尽量不占或少占耕地;采取按村兑出、相邻滚动、合村并点、集中连片的模式进行宅基地整合,最大限度挖掘农村土地潜力。落实“建新拆旧”措施,与群众签订切实可行的土地置换和拆旧复垦协议,突出节约集约,努力破解用地矛盾。
据有关业内人士介绍,新型农村社区投资拉动的比例为1:23,万人的新型农村社区投资在3亿元左右,还可以再间接地拉动一些农村的消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对投资、对需求的拉动有着巨大的作用。
南阳市通过积极探索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扩大投资、刺激消费,培育了新的经济增长动力;通过缓解土地瓶颈制约,为新型产业的成长和发展寻找空间;通过引导大批农民集中居住,为服务业的发展创造新的需求。实现了让社区农民“搬得进、留得住、能致富”的初衷,走出了一条“两不牺牲、三化协调”发展的新路子。
来源:中国经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