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造成农村信贷需求不振的原因
当下,农村信贷供给与需求状况发生了新变化,与农民贷款难尴尬局面并存的是农村有效信贷需求严重不足;尤其落后地区县级涉农银行存贷比低,出现了大量富余资金;尽管涉农银行千方百计拓展信贷出路,但仍难扭转信贷需求萎缩颓势。据观察和分析,造成农村信贷需求不振有四大原因:
农村“空心化”加剧,客观抑制了信贷需求。由于农业属于高风险弱质产业,加之市场价格周期性波动,比较效益长期低下,造成大量青壮年农民“逃离”农村。而留守老人妇女受劳动能力制约,缺乏扩大生产和抗风险能力,粮食商品生产意愿下降;最终不仅导致农业、种植养殖业萎缩,还抑制了农村分散的、单一的小额农户信贷需求。同时农村“空心化”迫使农民农业创业意愿下降,主观求贷意愿不强,几千元、几万元甚至数十万元的贷款额度对现有农户失去吸引力。对此,激活农村信贷需求,必须改变农村社会日益“空心化”现状:各级政府应真正重视农业,把农业放在重要战略高度,在财政补贴、税收优惠、农业保险、农产品价格长效保护机制、信贷政策等多方面实施对“三农”产业倾斜,让农业成为有利可图的产业,让农业利润成为激发农民扩大农业生产投资的动因,解开农村信贷需求不振的“死结”。
涉农银行信贷体制僵化,体制制约了信贷需求。国家虽制订了鼓励银行服务“三农”的优惠政策,但涉农银行动力不足:一是国有商业银行远离农村阵地,农村信用社呈单打独斗态势;二是涉农银行在信贷产品、服务方式上创新不够,过分依赖贷款抵押物,无法适应农村贷款企业(户)贷款特点;三是涉农银行实施信贷管理严格问责制度,普遍存在怕担风险、怕影响收入、怕影响业绩等“三怕思想”;加上涉农贷款管理成本高和违约风险大等因素,信贷主动性、积极性不足,导致农村信贷市场开拓乏力。对此,除加快涉农银行信贷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之外,国家应加快推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改革,降低农村地区银行准入门槛,鼓励农村资金互助社、村镇银行、贷款公司等新型金融机构发展,改变现有涉农银行竞争意识不强、服务质量不高、产品创新不够的现状,消除制约农村信贷需求的金融瓶颈,破解农村信贷需求不振的“紧箍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