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运城盐湖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8%以上
12月中旬,寒气袭人,但奔走在山西运城市盐湖区乡间,依然随处可见忙碌的农民,植造经济林、打理食用菌、侍弄大棚菜,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路子对,致富快。”农民的话透着自信。区委书记王志峰介绍,区委区政府响应省市号召,因地制宜,全力实施“一村一品”战略,全力打造高标准现代农业示范区。目前,高效双季槐、优质水果、设施蔬菜、优质核桃及花卉五大基地已初具规模,成为农民增收致富亮点。2011年,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6469元,今年将增长18%以上。
集约经营,设施农业土成金
“集约经营,黄土成金。”在盐湖区金井乡的设施农业园区,这句话的含义就展现在那一座座特色种植大棚里。
一走进金井乡南抚村林原农业合作社的现代化种植大棚,顿觉生机盎然。“今天是草莓采摘的第一天。我这草莓每颗的成本约一元,售价是五元。每亩可获利8万元左右,我的每座大棚是10亩,收入80万元左右。”29岁的合作社总经理田原满脸自豪。
去年,林原农业合作社承包了1000亩土地,计划投资5000万元搞设施种植养殖开发。现已建成10座现代化种植大棚,今后两年还要建设50个大棚。
“今年我们还围绕循环农业做了很多尝试,”田原说,在50亩葡萄架下,他们进行鱼莲共养;种了几十亩玉米、蔬菜;养了200头猪、2000多只鸿雁,形成了特色餐饮——饲料——猪粪——沼气——有机肥料生态农业循环产业链。
为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从2010年开始,盐湖区大力发展设施观光农业,采取乡镇政府牵头、职能部门帮扶、企业建设的运作模式,目前已建设12个集约经营的现代农业观光园。
科技创新,旱塬遍生摇钱树
“过去是观景树,如今是摇钱树。”说起槐树,盐湖区三路里镇的农民感慨万千。
“俺家的10亩槐树去年收获槐米3000多斤,收入4.5万元。”55岁的三路里镇沟东村农民雷乙未说。他家两口人,以前靠老办法种地,每年人均收入只有1000多元,才几年功夫,现在每年已超过2万元。
三路里镇地处旱原,宜于生长槐树。槐米是珍贵中药材,但“槐树开花,等得眼花”,槐米产量又低。为改变槐树的习性,三路里镇沟东村村主任雷茂端经过多年的探索,培育出8个优良品种,实现了槐树当年栽植,当年两季结米,成树最高可产槐米350多斤。目前,沟东村已有1000多亩槐树开始结米,单项增收达120余万元,人均2000多元。
“越是条件艰苦的地方,越能激发人的创造精神。” 三路里镇党委书记叶建军自豪地说,三路里虽然自然条件差,但当地农民靠种植双季槐和蘑菇,村民人均收入就达到7000—8000元左右。如今,盐湖区旱原地区双季槐带动农民致富已遍地开花。仅三路里镇今年就栽植1万多亩;毗邻的牛庄村也已完成改造3000多亩。
因地制宜,荒山肚里养金菇
“这真是个奇迹!”猛地看到杨家门村农民种植鸡腿菇的窑洞,不由人不惊叹。
盐湖区杨家门村地处干旱山区,土地贫瘠,农民增收困难,人均收入很低。村里有157户人家,前些年,有一半人在外打工赚钱养家。穷则思变,村支部书记王思明和乡亲们经过几年的实验,终于灵机一动:当地发展农业的条件较差,但气候和土壤适合挖窑洞,窑洞里的气候温暖湿润,很适合种植蘑菇。
钻进窑洞,展现在记者眼前的是摆放稠密的养菇塑料盆,白嫩的鸡腿菇一眼望不到头。“这样的窑洞全村已挖建120个,一个洞一年可产1万斤左右,收入超过5万元。”王思明得意地介绍,近几年,全村展开了艰苦的“地道战”,摸索出了挖窑洞种植鸡腿菇的“绝活”。一个窑洞100多米,工费是8000元左右。一年可以种植两次鸡腿菇,每次可以收获6、7茬鸡腿菇,像割韭菜一样。目前,全村年产鸡腿菇和双孢菇500吨,产值达600万元,产品远销西安、兰州等地。刘亮明 周亚军
来源: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