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寿先生的舞台艺术
从京剧初始时期,谭、叶两家,即我们的曾祖一辈,就是创建京剧大业、铸造国粹长城并肩战斗的战友。我们世代交好,情深义重,先曾祖叶中定、叶中兴与谭鑫培曾祖在徽班四喜班社同台献艺,先祖父叶春善与谭小培师爷在“小荣椿”社同门课艺。尊长辈谭鑫培、谭小培又亲送谭富英先生进我祖父创办的富连成科班学艺。
谭元寿先生是我从小就非常敬重的一位技艺超群的艺术家。他为人规矩,作艺规范,光彩照人。他家训严格,刻苦敬业,谦虚和善,礼貌待人。他孝敬长辈,尊师重道,在他的身上,充分体现出中华传统文化礼教的风范。在舞台上,他总是朝气蓬勃、阳光靓丽,始终是我学习的榜样。
从京剧初始时期,谭、叶两家,即我们的曾祖一辈,就是创建京剧大业、铸造国粹长城并肩战斗的战友。我们世代交好,情深义重,先曾祖叶中定、叶中兴与谭鑫培曾祖在徽班四喜班社同台献艺,先祖父叶春善与谭小培师爷在“小荣椿”社同门课艺。尊长辈谭鑫培、谭小培又亲送谭富英先生进我祖父创办的富连成科班学艺,谭鑫培曾祖对我祖父说,我的孙子就交给你了,他不是少爷,要遵守班规,不能特殊,别人家的孩子怎样,我的孙子也就怎样,只管从严教育。
祖父对谭富英先生重点培养,因材施教,天天唱戏实践。祖父曾经安排谭富英先生按照老谭戏路,一天唱五出戏,并出于对谭派艺术的尊重和培养,让谭富英先生和总教习萧长华老前辈住在一起。1923年3月28日,是谭富英先生从富连成毕业的日子,富连成专门为他准备了专场毕业演出,剧目是《黄金台》。之后谭富英先生又将元寿先生送入富连成科班,成为元字辈的高材生。由于元寿先生的勤学苦练、不辱祖先,他取得了超越前人的业绩。文老生戏他有《失空斩》、《四郎探母》、《群英会》、《借东风》、《龙凤呈祥》、《红鬃烈马》等,武老生戏他有《定军山》、《野猪林》等,长靠武生戏他有《长坂坡·汉津口》,短打武生戏他有《三打祝家庄》、《三岔口》,猴戏他有《大闹天宫》等,他会百余出戏,唱过百余出戏,他拼搏奋斗一生,文武全才,确有超越前人之功。元寿先生出科以后,曾在先父叶盛兰先生的科班同台合作演出《群英会》、《八大锤》等剧目,可见刚刚出科的元寿先生的功力非常了得。我也曾和元寿先生同台演出过《群英会》,《御碑亭》、《四郎探母》、《龙凤呈祥》等,并从中学到了很多东西。
我在这里还要特别谈到,元寿先生对京剧现代戏表演的建树和特殊贡献。他能把传统戏和现代戏的表演结合得那么好,让我折服。我认为元寿先生是把京剧传统程式最成功、最规范地运用到现代戏人物中的创造者和实践者,直到今天,引导了三代人。大家都知道,京剧现代戏是没有身段、程式、谱子的,但元寿先生居然可以用准确的京剧程式动作诠释郭建光这个人物,而且很生活化、很自然。这是对京剧的继承发展、革新创作开辟新路的特殊贡献。由此可见,元寿先生基本功是多么的扎实,实践经验是多么丰富,掌握的艺术手段是如此之多。元寿先生对郭建光这一人物的塑造,如果没有之前在《武松打虎》、《蜈蚣岭》的功力,决出不来武打的亮相和身段,也由此可见,成功的京剧表演需要真功夫,没有捷径可走。元寿先生的艺术人生告诉了我们这个真经。
我们在颂扬元寿先生艺术成就和对艺术的卓越贡献同时,更应该思考取得如此成就背后的辛酸、艰辛和汗水,这会让我们获得更深刻的启迪和教育,让后学者们在继承与发展上更明确、更明了前进的方向和目标。86岁的元寿先生至今每周还满宫满调地吊两回嗓子,这是一种忘我的崇高的敬业精神。让我们学习元寿先生对京剧艺术的绝对忠诚,让京剧同仁们更加团结起来,沿着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所指引的方向,把弘扬民族文化的大业做得更好。愿谭派艺术蓬勃发展、代代相传,祝元寿先生健康长寿。
(作者为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标题为编者加)
来源:人民政协报 由中华人物河北网编辑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