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艺先生书法作品收藏简析
作者:孟云飞(清华大学艺术学博士后)
刘艺先生幼承家学,爱好书法,擅长草书,所作条幅“相思树”入选1980年第一届全国书法篆刻展。翌年五月中国书法家协会成立,当选第一届理事。自此,作品开始被书法爱好者收藏。最先收藏先生作品的是侨居海外的台湾同胞。1981年之后,经台盟中央及全国台联介绍,他为美国纽约、洛杉矶及巴西里约台湾人团体多次提供书法作品。自此不断有台湾同乡收藏其作品。1988年经上级批准,由刘艺先生负责,通过正常渠道,将第三届全国书展百件作品送至台湾展出,多数作品被台胞收藏。1994年他应邀访台,在台北市举办个人书法展,受到当地同行及爱好者一致好评。八十年代中期,受荣宝斋邀请,作品由该店经销。当时购买者以日本人居多,间或有欧美人士收藏。1991年底先生当选中国书协副主席,随即结束了与荣宝斋的业务关系。
九十年代初刘艺先生的书法作品由以境外爱好者收藏为主,开始转向以内地公私单位及爱好者收藏为主,这与国家经济迅速发展及出现收藏热潮密不可分。最早收藏刘先生作品的是深圳市的爱好者,他们开了国内有偿收藏书法作品的风气。这一时期,刘艺先生先后应邀在广东汕头、肇庆、高州等市举办个人书法展,作品得到广东各地爱好者的肯定与收藏。另外,北京、山东、江苏、浙江、河南、福建、河北、山西、甘肃等省市,许多单位和个人收藏了刘艺先生作品,其他省市也多少不等地有所收藏。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末至今,刘艺先生的作品次第进入大型建筑。钓鱼台国宾馆于1999年庆祝建馆四十周年时,请先生创作草书八尺四条屏,陈列于5号楼大厅,18号总统楼亦有数幅小品陈列。其后,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所在地中南海,邀请刘艺先生创作数幅大型作品布置于各厅室。人民大会堂、中央军委大楼、中组部等单位,也相继收藏先生的作品用于陈列。各地名胜及公共场所,征集收藏他的作品更难以计数。有的刻碑,有的制匾。近在卢沟桥畔,远在密山边陲,都可见到先生的书迹。许多单位还以举办专题展览为契机,收藏名家作品,刘艺先生的作品亦在其内。中央有关单位还多次邀请刘艺先生等书家,为党和国家领导人出访提供作品,作为国礼赠送外国领导人。由上述可知,先生是当代书坛作品被广泛收藏的著名书家之一。
虽然收藏市场对刘艺先生而言早已门户洞开,但作品价格却是“以我为主”地标定,没有权威部门来认定。拍卖会上伪作不少,价格不足为据。九十年代末,西琉璃厂某书画社一幅刘艺先生的草书条幅标价一万二千五百元,合每平方三千余元。在另一画店里先生的一幅四尺三开小中堂标价高达一万七千元,合每平方尺六千多元。《书法报》2004年“报上扇庄”刊登刘艺先生润格为每平方尺五千元。近两年价格又有较大的上浮。这些数字虽可作为参照,但先生并不特别看重,他更重视作品的水准。不论何时何地,自己不满意的作品绝不出手。《中国文化报》2008年1月28日“美术周刊”发表的“刘艺先生访谈录”,还有《中国书法》2008年第三期上发表的先生的文章“艺术与市场的博弈”,都表达了他的追求——未来书法作品应能以寻常百姓可以承受的价位,逐步走进千家万户。
刘艺先生的作品之所以广受青睐,是由作品的水准决定的。先生勤奋好学,虚心敬业,厚积薄发,一专多能,学养敦实,为人谦和,品格高尚。他精于今草,兼善章草,点画结实,气息古朴,小字文雅,大字奔放。纵观其多年作品,可以说六十岁是一条分界线。之前以行书为主,之后转而侧重草书。由于先生精力旺盛,笔耕、临池不辍,故出品非常丰富。所出《书苑徘徊》、《刘艺书法作品集》等书,反映了七十岁前的成就。1991年七十岁后,继续拓展创作空间,章草更为侧重,使人开始有“人书俱老”之感。所出《章草千字文》、《书苑徘徊续》、《草书前后赤壁赋》等书,反映了近几年的成就。若能翻阅刘艺先生的十几种书法出版物,当会对他有更深入的了解,对其作品的价值也将会有更深刻的认识。
来源:中华人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