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红霞:结缘清华悟笔墨
2010年进入清华大学中国画高研班,受教于刘怀勇、王玉良等老师,更深地感悟到中国画笔墨之奥妙。
什么是笔墨?刘怀勇教授有几句精辟的总结:笔墨是中国画以文载道的精神传统,是中国画独到的赖以生存的母体语言,是中国画神、气、骨、血、肉的魂魄,是中国画“知白守黑”的天下式。
黄宾虹曾说过:“自古以来以画传世者,代不乏人。笔法、墨法、章法三者为要;未有无笔、无墨,徒袭章法,而能克自树立,垂之久远者也。不明笔法、墨法,而章法之间力求清新、形似,虽极精能、气韵,难求苍润。绳趋矩步,貌合神离,谓之无笔、无墨可也……笔墨既娴,成为章法……而后山川清丽,花木鲜艳,人物、鸟兽、虫鱼生动之致,得以己意传之。”因此,无笔无墨难以成画,更谈不上传意。
所谓“棉里裹铁” “高山坠石”“入木三分”,以及“重”“拙”“厚”“毛”和“大气”“小气”“媚俗”等,都是对笔墨性情的不同解释。
传统绘画流传下来的“十八描”“二十四皴”,以及“吴带当风”“曹衣出水”等,都是通过点线形态营造出带有文化内涵的“象形”点画。因为物象形质不同,笔墨也要“应物象形”“随类赋彩”。因此,笔墨是“有法而无法”。
一支笔,一块墨,一张白纸,等于画家的一个世界。用笔之道,如为人之道,贵在自然,万万做不得,至真至善,至善才能至美。随着一个人性情、修养的不断磨练和提高,其对笔墨性情的认识和把握也会相应提高。中国画,尤其是写意画,是一种真性情的写照。物我两忘,天人合一,是一种至高境界。只有达到这个境界,才能落笔成形,落墨成趣,笔墨成章。
胸中装丘壑,下笔生烟霞,在自然中感受博大、雄浑、神秘的艺术语言,移情体悟,成为自己心目的“心象”, 这是来源于生活与自然的感受,经过艺术的提炼,以及经营位置、笔墨技巧、点线形质等绘画的表现而产生高于生活的艺术作品。
绘画者是苦行僧,创作是劳心费事之差,有时真希望向古人隐士那样,远离尘世,把自己置身于林泉深处,宁静淡泊、隐居求索、寂寞耕耘,踏遍万水千山,追求林泉志趣,创我胸中之丘壑,聆听天籁之音地美妙韵律。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田红霞 壬辰年夏月于京华半荷居
在清华大学画室
在清华百年校庆书画展
和刘怀勇教授在画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