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书画 历代名家   当代名家   书画人生   名人轶事  

“黄土画派”代表刘文西

   

(刘文西)
 
个人介绍
  刘文西, 1933年生于浙江省嵊州市长乐镇水竹村,1950年在上海进入陶行知先生创办的“育才学校”学习美术,1953年入浙江美术学院,受潘天寿等先生教导,1958年毕业后到西安美院工作至今。第七届、第八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有突出贡献专家。第六届全国文联委员,全国第四、第五、第六、第七次文代会代表,全国美协第一届中国画艺委会委员、历届全国美展评委会委员。中国美协副主席、原西安美院院长。 现任西安美术学院名誉院长、西安美院研究院院长,黄土画派艺术院院长,省文联副主席省美协副主席,陕西国画院名誉院长,延安市副市长等职。享受政府特殊津贴。数十年来发表作品千余幅,出版个人作品集十余本,获国家级奖七次。中国美术馆收藏有《祖孙四代》、《知心话》、《毛主席身边啦家常》等二十五件作品。四十余年来,他一直从事繁重的教育工作和美院的领导工作,从1984年起承担西安美院副院长、院长达十二年,对学院的搬迁重建、改革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为国家培养了不少优秀人才。他一贯坚持党的文艺方向、方针和政策,坚持不断地深入生活,不断的艰辛创作,在生活中画了大量速写,达二万余张。他以陕北为生活基地,先后去了六十多次,每年用不少时间泡在这块浩瀚而浑厚的黄土地上与陕北人民交朋友并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并在大量的作品中力求描写陕北人民的特有个性和气质,他创作了大量的陕北革命历史题材和人民群众风土人情的作品。李瑞环同志鼓励他说:“你在三十余年美术生涯中,以独具风貌的艺术手法,创作了大量反映陕北人民生活的作品,受到普遍赞誉,尤其是以毛泽东主席为题材的作品,更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希望继续朝着自己选择的艺术道路走下去,为人民创造出更多的好作品。”他以大量动人的作品、独创的面貌和风采以西安美院为主体的有实力的画家,在中国画坛上创立了“黄土画派”。数年来,他在国内外发表作品数千幅,出版画册十余件,中国美术馆收藏作品25件,获国家级奖9件。教学工作、社会活动、深入生活、创作实践,构成了刘文西全部生活的紧张节奏。他在长年的苦乐中得出一个道理:你要创作吗?到生活中去;你要激情吗?到人民中去;他们会告诉你路该怎么走。
 
主要作品
  《同欢共乐》、《祖孙四代》、《知心话》、《山姑娘》、《黄土情》 。近几年, 又创作了《东方》、《基石》、《老百姓》、《与人民同在》、《春天》等。
  刘文西的作品大多都在全国性美展上展出和全国性报刊上发表,无不给人留下优美而隽永的回味,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和赞扬。刘文西重视美术教育和理论研究,发表论文三十多篇,如《个性与生活》、《要大力发展人物画》、《为人民而创作》等等,阐述了他在攀登路上的真识卓见。
 
艺术造诣  刘文西是当代中国画坛开宗立派的人物,他的绘画,代表着中国画写实风格的发展方向,他的艺术精神,就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他是中国现代美术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刘文西是以画陕北而成为大家的,可以说是陕北成就了他,他也塑造了陕北。人们不会忘记,上世纪60年代初他创作的《祖孙四代》带给人们的震撼。在这幅永载史册的作品中,刘文西以“主题思想的深刻性、人物塑造的生动性和笔墨技巧的开拓性”而确立了自己在中国美术史上的地位。他以高瞻远瞩的胸襟,以高屋建瓴的智慧,以“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精神,创作出一幅幅关注社会、关注人类、关注生命的陕北系列作品。从《毛主席和牧羊人》至《同欢共乐》,从《支书和老贫农》到《沟里人》,他的每幅作品的诞生都会带来一片赞叹之声。
  刘文西的艺术不仅靠形式、语言、技巧取胜,更是他作品中塑造形象的独特性、生动性、真实性占据统领一切的地位。他的心连着陕北人民,他的情系着黄土高坡,当今画坛有哪位画家能像他那样,足迹遍步陕北的乡乡镇镇,画了几千个农民肖像和上万张速写?基于此,他一腔真情实感,才能呼之欲出,跃然纸上。形式的探索是重要的,他是通过形式、语言、技巧等手段的表现,达到不断强化形象内在意味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刘文西应该是当代中国画坛的一面旗帜。
  在当代频繁兴起的各种艺术潮流中,刘文西以其大家风范,表现出一种岿然不动的气度。他把自己的艺术生命仍然寄托在陕北的那片黄土地上,赞颂那里的人民是他作品的灵魂。他坚信那些深深感动过他的美一定会感动别人。
  近年来,他不顾自己年事已高,又以极大的热情沿着黄河故道,开始了他的黄河系列创作,其中2004年创作的《黄河子孙》、《黄河汉子》已相继问世。画中人物真真切切、朴朴素素、实实在在、自自然然,在朴拙亲切中揭示了中国农民的人性美,不失为具有思想含量、艺术质量和历史价值的经典之作。
  刘文西的艺术作品-----《毛主席与牧羊人》,其创作方法和艺术风格与他以前是一致的。他在不断探索创新,在历史生活和现实生活中寻找感动自己的题材,进行典型化的思考与提炼,并最大限度地用自己的绘画创作能力去刻画人物和处理作品诸要素的协调整合,力求达到思想深度和艺术高度的完美统一。在当今时代,刘文西的这种创作精品力作的方法和规律,尤其显得可贵。
  刘文西并非固守传统而不化。他主张“创新”,并认为“创新要从深入生活开始,从观念的扩展开始,用自己的思维、自己的视觉、自己的感受,用自己的脑子和眼睛去观察认识生活,要有区别于历史、区别于他人的独到之处”。
  检索刘文西自上世纪60年代初以来创作的精品,充分展现了他的“独到之处”。其中有画家表现领袖、歌颂人民的作品,也有青藏高原、黄土高坡的人物写生,还有出访欧洲的景色描写,表现手段和语言都是丰富多彩的,画家突破了中国画已有的审美程式,创造性地吸纳西方现代艺术的成就,在东西方艺术大交流中开拓中国水墨画的新领域。
  纵观当今中国画坛,不少名家高手往往为格套所缚,或取材于古人,或取意于古人,或拜倒在西方传统的脚下,或因袭现代流派的手法,不是重复前人,就是重复他人。刘文西却不是这样,他曾“一手伸向传统”,也曾“一手伸向生活”,半个多世纪的金戈铁马,数十载的变幻风云,在滋养着刘文西,也在冶炼着刘文西。刘文西没有因此而罢休,当世界浓缩为一个地球村的时候,他则为自己所创立的“黄土画派”制定了一个更高的艺术生命目标,这就是还必须“一手伸向世界”。他要用有限的生命去实践他艺术的更大超越。
  今日世界的丰富性和画家个性的丰富性,正在人物形象的丰富性之中。刘文西走的是一条突破传统之路,他使传统的中国画别开生面而重新绽放出青春的光华。
 
个人影响力  
在中国当代美术画派中我们不能不提刘文西和“黄土画派”,以刘文西为代表的西部艺术家群体,组成了实力强大的“黄土画派”艺术家创作阵容。在20世纪中国的美术史上,刘文西和他的“黄土画派”是有一定历史位置的,他的画风影响着西北地区人物画创作,同时也对中国人物画创作有一定的影响。
 
代表作品
 
(毛主席到陕北)
 
(毛主席转战陕北组图 二)
 
(素描毛主席、周恩来、任粥时 毛主席转战陕北--战友)
 
来源:中华人物网


1
看不清楚?请点击刷新

人物展示

本周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