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商企 企业风采   商界精英   创业明星   财经人物   商企资讯  

妻唱夫随 易砚增辉

   

妻唱夫随 易砚增辉

——记河北易水砚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淑芬、总经理邹洪利

 

                            撰文:张建良、许彦秀

 

    古希腊神话中有一位天神普罗米修斯,盗取天火给人类,并把各种技艺传授给人类,以至从古至今人们都尊崇他。

2013.3张淑芬参加“两会”留影

邹洪利

    本文推崇的人物虽不是神仙,可也是造福一方百姓的功臣。他们妻唱夫随,靠着惊人的胆量和超众的智慧,靠着百折不挠的精神,靠着对家乡、对社会、对人民的一颗诚心,硬是把濒临失承的“易水砚”,在竞争相当激烈的砚业王国里纵横驰骋,创下了前所未有的辉煌!他们就是让易水砚再度增辉的张淑芬、邹洪利夫妻俩。妻子张淑芬现为全国人大代表、河北易水砚有限公司董事长;丈夫邹洪利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首届文房四宝制砚艺术大师、河北易水砚有限公司总经理。他俩妻唱夫随,相濡以沫,把易水砚有限公司经营得有声有色,中外驰名!

    易砚因她俩而辉煌

    文澜墨海精英遍,谁人不知易水砚。易水砚产于河北易县,距今已有两千年的历史,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壮士荆轲就曾身入狼秦,一曲易水吟别“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千古绝唱,更让易县驰名中外,无人不知。诗仙太白,当年途径易砚砚石产地黄龙岗,得砚而狂歌,留下“一方在手转乾坤,清风紫毫酒千樽。醉卧黄龙不知返,举杯当谢易水人”的美丽诗篇。至宋、元、明、清时期,易砚文化的发展,虽几经波折,但就艺术而言,依然还是引领潮流的。这可从宋代的包公砚,元代的墨童砚,明代的双池砚和清代的山龟砚中便可略见一斑。

    斗转星移,作为中国历史名砚的易水砚也曾有一度陷于困境。1992年,易县唯一一家制砚的工艺美术厂倒闭,雕刻工人全部下岗,易水砚生产工艺濒临失传之险。自幼生长在易水河畔,且始终以家乡“砚”为荣的张淑芬,自然对易水砚有着一种割舍不下的感情。她认为,传统的才是最珍贵的,决不能眼看着易水砚就这样失传。经过深思熟虑,独具慧眼的张淑芬和丈夫邹洪利毅然决定收购了工艺美术厂,挑起了开发易砚的千斤重担!胸怀远大,谋大事干大事的张淑芬、邹洪利不顾风险,不畏艰难,不惜投资,倾全家财力,建起了集培训、雕刻、销售于一体的燕下都易水古砚厂(河北易水砚有限公司前身)。

    很多人不理解,甚至有人认为张淑芬、邹洪利两人脑子进水了,犯“傻”,花钱接收一群下岗职工和一个当时并不值钱的“易水”商标。错!这正是张淑芬,邹洪利与众不同的独到之处,也正像找矿专家,在别人眼里的烂石头,在他们眼里却是含金银铜铁的稀有矿石。张淑芬、邹洪利之所以 犯“傻”,是看准了“易砚”小有名气的含金量,他们远见卓识,深知砚台制作是门技术,雕刻工人就是一笔无形的财富,而“易水”商标则是将来品牌的基础。

    张淑芬,邹洪利的果断决策,很快变成了规模化生产的平台,易水砚也顺利生产出来了。砚虽生产出来,可市场的反映却很不乐观。因生产出的依旧是传统易砚,笨拙样老化,销路不畅。再加上使用毛笔的人,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少,而在使用毛笔的人群中,用砚磨墨的人更是寥寥无几,便携好用的墨汁已抢占了大量的书画市场,砚台的实用价值大打折扣。
    不容置疑,砚台的实用性逐渐退化的同时,它的艺术性,欣赏性,收藏性的特点正日益凸显出来。张淑芬,邹洪利,意识到,开发易砚新品种,实现从实用性向观赏性,艺术性转变才是易水砚的发展之路。

    为使易水砚产品快速更新换代,全面实施名牌战略,打造易水品牌,张淑芬不厌其烦,去中央美院、清华大学请教专家、到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做市场调查,诚邀专家、名家到厂授课指导,从最基础的“因石构图”讲起,把易砚制作的民间传统工艺技术与现代艺术完美结合。易水砚生产制作也在继承传统工艺设计的基础上,着重突出艺术、观赏、收藏和系列化、多品牌方面下了功夫,产品由单一的龙凤砚,发展制作了山水风景,名胜古迹,英雄人物,鸟兽虫鱼,花草树木等十多个系列上百个品种。他们在革新技术和开发新品种的同时,还创造了用电脑设计砚台,用机械完成易砚初级切割定型的重大突破。而雕刻过程从成型、粗雕、细雕、刻字铭文,磨光上蜡,烫金敷彩等工艺流程完全保持手工操作,确保了这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此同时,张淑芬,邹洪利他们还创办了易县乃至全国首家易砚培训学校——宏达古砚雕刻技校,既让乡亲们减轻了经济负担,又使学生都能掌握一门技术,为实现学生就业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做出了应有贡献,也为中国砚业长足发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1
2
3
4
看不清楚?请点击刷新

人物展示

本周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