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伦敦奥运会之前,刘翔父母为儿子送行。 张玮/摄 |
和奥运无关,和冠军无关,这只是一个关于一对父子的故事:父亲刘学根,儿子叫刘翔。
从伦敦回来已经有些日子了,但刘学根每天晚上却睡不着。
“年纪大了,时差倒不过来,呵呵。”老刘笑着解释。但他也知道,睡不着的原因,绝不仅仅是因为时差。“有时候,脑海里一直像过电影一样,过去的一幕幕都闪现出来。想到以前,又想到很久以前,甚至他小时候的一些故事。”
老刘说的,是他的儿子刘翔。从伦敦回来之后,刘翔并没有住回家里,而是住在了莘庄训练基地。
采访刘翔那么多年,我写过刘翔和他的邻居,和他的教练,和他的好朋友,以及他和周围种种人的故事,却几乎没写过他和父亲的故事。
于是,就有了本文。
一脚屁股
“我老爸啊,小时候打我打得蛮凶的。”
我曾让刘翔回忆自己童年时对父亲的记忆,这是他笑呵呵回答我的第一句话。
但在回忆很多细节之后,连刘翔自己都承认,有时候真的是“讨打”。
如果用“皮大王”来形容童年的刘翔,绝不过分。面对这个曾经放学玩耍后连书包都能忘在马路上的儿子,刘学根觉得自己最有力的“武器”,还是“打”:从最轻的敲“毛栗子”,到最重的拿扫帚柄抽屁股,老刘通过将“打”的强度分为不同等级,让刘翔自己感受错误的严重性。也正是在“挨打”的过程中,刘翔第一次领教了老爸“打人的艺术”。
那一次,刘翔为了在小伙伴面前逞能,在小区的一堵高墙上表演“平衡木”,正好被经过的老刘看到。
“刘翔,走得不错,先下来,爸爸有件事和你说。”看到爸爸的笑脸,刘翔骄傲地翻下墙,“爸爸,什么事?”随后他看到的是一张瞬间怒容满面的脸庞,再随后,自然是一顿“竹笋烤肉”。
说挨打时不恨爸爸,是假话。但刘翔始终很佩服老刘的一点是,每次打完,老刘总要和他讲道理,告诉他这次为什么会挨打。
“我爸爸是知青返沪,在上海自来水厂做司机,没受过高等教育,不会说什么大道理。”刘翔说,“但他的话都浅显易懂,我一听就记住了。”
比如关于“钱”。老刘一直告诫刘翔:“自己花钱不能大手大脚,但是做人一定要大方。”那时候,拿过几次国内冠军的刘翔已经小有名气,队友间相聚吃饭,老刘一直提醒刘翔:“和人家相比,你比赛拿到的奖金要多一些,大家一起吃饭,哪怕你晚到一点,哪怕你有事情最后才赶过去,一定是你来买单。”
比如关于“仪容”。有一阵子,社会上特别流行染发,刘翔也染了一个淡黄色的头发回家,被老刘几记“头榻”打出家门:“给我染回来!”刘翔只能再找另外一个发廊重新染回黑色。老刘后来就对刘翔说了一句话:“记住,你是中国人,就是黄皮肤,黑头发!”
打归打,但刘翔知道父亲疼自己。那时候,每周六上午训练结束,老刘总要开着那辆“金杯”面包车来接刘翔回家。每一次,老刘都会在车上备足刘翔喜欢吃的点心。
“哟!那么多点心!”一上车,刘翔就会欢呼,然后迫不及待地剥开包装纸,把点心往嘴里送,但送到嘴边,他会突然停下,嬉皮笑脸地把点心递到老刘嘴边:“爸,您先来口。”
这是老刘最甜蜜的时刻。“去去去,自己吃去!”老刘嘴上总是这么说的。而就在开车的时候,他也不会忘记和坐在副驾驶的刘翔说几句话:“你知道伐,开车就像做人,走好自己的道。只要你走正自己的道,就永远是有道理的一方。”
在刘翔的记忆里,他18岁那年还挨过父亲的一脚。那是一个午后,当时已经有了点小成绩的刘翔,迷恋上了电脑游戏,趁着午休的时间,溜去了网吧。从网吧回来的时候,发现老刘已经在基地门口守候多时。
当时明显觉察出苗头不对的刘翔,缩着脖子,推着自行车就往基地里钻,愤怒的老刘在后面追。未来奥运冠军的速度并没有帮助刘翔把自己的老爸甩开,老刘几步追上,当着基地门卫和路人的面,在刘翔的屁股上狠狠踹了一脚,直接把他从门外踹到门内。
那是老刘最后一次对刘翔“动武”。
一句叮嘱
雅典一夜,刘翔一战成名。冠军凯旋,当时刘翔家所在的小区“海棠苑”张灯结彩,锣鼓喧天,很多市民都自发聚集在一起,想看一眼回家的刘翔。人群甚至一度造成了小区门口马路的拥堵。
坐在车里,望着窗外热情的人群,21岁的刘翔有点懵。这时候,老刘一把搭住了儿子的肩,说出了一句刘翔一生难忘的叮嘱:
“接下来,不是看你怎么样跨栏,而是看你怎么样做人了!”
平心而论,刘翔确实是按照父亲的叮嘱努力在做:在回上海的第一时间,他就赶到敬老院,看望师父孙海平的母亲;他依旧像当初那个邻家大男孩一样和左邻右舍打招呼,闲了还会请隔壁大伯一起吃一碗大排面;他尽可能地满足所有人的签名和合影要求,哪怕有时候,需要签名的本子和照片可以垒到几米高,全国各地写来的信件每天要用麻袋来装。
但刘翔毕竟只是一位20岁出头的小伙子,在这种全方位关注的巨大压力之下,他尽管对外仍保持微笑和阳光,但对内其实当时很少有人知道却渐渐封闭起来。
知子莫若父,最先发现这个情况的,还是老刘。老刘最先是从刘翔打回家的电话觉出有些不对劲的。以前,刘翔给家人打电话,总是家长里短,聊个不停,爸爸说完换妈妈。但雅典奥运会之后,刘翔打回家的电话越打越短,越来越简单。有时候,老刘想和儿子聊几句,电话那头,却传来一句:“爸,就这样吧,我累了。”
真正的导火索,是有一次老刘陪刘翔去北京参加一次活动。在后台,刘翔和一群明星经过走廊,两旁的群众演员和工作人员认出了刘翔,兴奋地挥手喊他名字,有几位还拿出了相机。
“我以为,你会昂首挺胸,微笑着和他们打招呼。没想到,你竟然缩着个头,用手捂面就走过去了。”在回上海后的一个周末晚饭后,老刘泡上一壶茶,说想和刘翔聊聊,然后说到了这件事。
“你不是一直教育我要低调吗?”刘翔觉得有些莫名其妙。
“这根本不是低调的问题!是你没有回报之心!”老刘忽然提高了嗓门,同时也把刘翔说得一愣。“你现在的这些声望,到底是谁给你的?不正是这些支持你的人吗?现在倒好,你连打个招呼都不肯?”
刘翔觉得有点委屈,想争辩几句,老刘根本不给他回话的机会:“我知道,你有苦衷,但我一直都要提醒你:做人,最重要的是要有感恩之心,回报之心。如果一名运动员只知道索取不知道回报,我看他不会有什么大出息!如果真是这样,我宁可不要什么奥运冠军,我只要原来的那个儿子!”
老刘的那次谈话,下定决心没给自己儿子留面子。
“你嘴上说要谦虚,心里真的谦虚了?你觉得多参加一场比赛,累了,多接受媒体几个采访,烦了。那以前呢?比赛比得还要多,有个媒体来采访你,你还乐滋滋的呢!为什么现在就觉得累了?烦了?如果你真的把自己当作一个平常人,没把自己当奥运冠军,有些事情,真的有那么累,那么烦吗?”
对着面前已经是奥运冠军的儿子,老刘自然不可能再像以前那样,痛施拳脚。但他的这番话,却起到了比拳脚更有效的作用当时已经23岁的刘翔,当着自己父亲的面,哭出了声。
那次谈话延续到第二天凌晨,刘翔最后只说了一句话:“爸爸,谢谢。”
之后大概两个星期,教练孙海平悄悄给刘学根打了个电话:“老刘,你最近是不是和他谈过什么?怎么感觉像变了个人一样?开朗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