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就业机会,可以带动上下游产业10个就业机会;汽车制造业发展将带动汽车维修等相关职业岗位增加,按1:0.8配套,预计北京汽车工业每年对中职人才的需求数为2700人。
另据国家劳动保障部门有关文件规定,高级工的工资待遇可相当于本科生的工资待遇,技师的工资待遇可以比照工程师,高级技师的工资待遇可以比照高级工程师,大多数企业里目前存在着的“蓝领”和“白领”的等级观念有望转变。
蓝领教育仓促起步
在市场“无形之手”的推动下,蓝领教育仓促起步,但所需师资和设备严重不足。实际上,蓝领的教育投入丝毫不亚于白领教育,有的甚至更高。
从今年起,北京地区高级蓝领的摇篮——高职教育进入关键性的发展阶段。今年全市的招生规模一下子从不足1000人增加到了8000人,基本上可以满足本市职高生进一步在本专业领域深造的需要。
但值得担忧的是,在师资、教学设备没有较大增幅的情况下,招生规模猛然扩大了7倍,教学质量恐怕难以保证。
在一项抽样调查中,社会普遍认为,人们选择中职的重要原因是学费比较低,实际情况并非如此,某些行业,蓝领教育的成本要高出普通高校几倍。
但在招生过程中,许多学生看到高职生的学费比大专生、甚至本科生都高,而取得的证书又是一张“就业证明”,还没有干部资格,不包分配;这些同学都觉得上高职会“比较亏”。
其实,高职生所以收费高,是因为其专业需要更多的实践机会、更好的实践条件。比如,学汽车维修,就真得拿各种进口车、国产车、大车、小车练习。这些当然会比学发动机的工作原理课要费钱、费力得多。而高职生,毕业时就已经具备了在本专业技术领域独立工作的能力,有这样的条件不愁找不到工作;当然就是真的找不到雇主,还可以选择自己开办小型私企,凭手艺吃饭,给自己当老板。
“文凭情结”
未被彻底颠覆
85%的初中生及其家长仍愿意想尽办法升入普高、拿到大专以上学历;即使是在蓝领行业,“文凭”也仍然是社会价值取向的一道“槛”。
“说白了,选择升入高等职业学校的一般都是学习成绩好、家里也有经济条件的,剩下的就直接就业了。”张志鹏介绍说。据一些职高、技校反映,越来越多的中职学校毕业生也选择升入高职学校;就是上了中职学校的,如技校生中近90%的学生来自北京远近郊农村,大部分是因为在初中阶段学习不是很好,有的实在是无校可上才迈进技校大门,还有的是看中了技校有“农转非”的机会。
据张志鹏介绍,这两年升学的比例越来越大,还在呈上升趋势,所以实际就业人数是下降了的。“不是中职学历不够用,整个社会还是看文凭,还是企业用人观、个人择业观的问题。”他举例说,今年毕业的学生到2008年奥运会时,中职学历的可能还是做原来的工作,高职毕业的可能就升到管理职位了。“现在面临的情况是,中职毕业和高职毕业的都做同样的事,用人单位为什么不要高职的呢。”
由此,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近期启动了“新世纪北京首届职业技能大赛”,不限学历、年龄及所属单位限制、小学生也能拿高级技师证的参赛方式,正是为了使得更多拥有真才实学的中青年高级蓝领脱颖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