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人的需要为第一选择,病人的满意为第一标准。” “一针见血”、无痛注射的过硬技术为她赢得了“宣一针”的称号,而宣飞燕却轻描淡写地说:“熟能生巧。”简简单单四个字,透着谦虚。 小小的针头,在上海市大华医院输液室护士长宣飞燕这个“有心人”手里做出了大学问—— 一般输液室里的护士,见小孩来吊针,个个都头痛。因为小孩好动,不仅不容易抓住,还容易扯断输液针头。 婴幼儿在头皮静脉固定时,传统方法是头皮针用胶布固定,可是白色的胶布在头上围上一圈,粘上去容易,取下来难。这一切被已为人母的宣飞燕看在眼里,记在心上。 她反复琢磨,如何才能做到既能固定输液针头,又不让宝宝吃苦受罪?在临床摸索中,她发明创造了头皮固定带:买来宽度适中的松紧带,并按照不同年龄宝宝的头围截取长度,包上软花布,做成条状带子,最后两端配上鸳鸯扣,以此来固定孩子头上的针管。这样,孩子头上,再不用左一道、右一道的胶带了。 头皮固定带一经应用就得到了家长们的好评,这项小发明在实际应用中逐渐完善,现已获得国家发明专利。 她总是把病人病情需要放在第一位,冬天考虑到病人吊针的手长时间裸露在外,容易造成血脉不和,循环不畅,宣飞燕设计了保暖的毛巾手套。考虑到静脉曲张的患者双脚垂着输液两个小时,会使小腿又胀又痛,宣飞燕就鼓励护士们自制搁脚凳。 患者家属宋惠清说:“我想不出比这些发明更贴心的事情了,护士长和护士们想得非常周到。” 多年来,宣飞燕先后荣获上海市优秀护士、上海市先进工作者、全国医药卫生系统先进个人、“感动上海年度人物”提名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 面对诸多荣誉,宣飞燕依旧坚守本职工作,始终以“病人的需要为第一选择,病人的满意为第一标准”。 在护士戴静看来,护士长对于护士的培训,也总是强调病人第一,并以身作则,把这个口号落实到了实际行动中,因而也感染和带动着他们。 除了“宣一针”,宣飞燕还有一个“大眼睛阿姨”的称号。很多小朋友到大华医院都点名要“大眼睛阿姨”。 曾经宣飞燕就问一个小朋友为何非要自己打针,小朋友偷偷地告诉她:“因为阿姨您整天笑嘻嘻的,和我妈妈一样,我看到您就像看到我妈妈一样,一点都不害怕”。 由此,宣飞燕意识到微笑能缓解病人的紧张情绪,从那以后,她要求护士们每天提前十分钟到岗,布置温馨的休息室,整理仪表,互相练习。 很多第一次来输液的病人对环境陌生,会找不到相应的座位,特别是一些老年病人常常走到半路就糊涂或忘记了,站在大厅里不知何去何从,而这时面带微笑的护士就会走上前去问候并引导病人入座。这一个个微笑和一声声问候,不仅缓解了病人的恐惧和焦虑,也温暖了病人的心窝。
来源:中国妇女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