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 历史人物   传统文化   野史趣闻   考古发现   历史照片  

湖南托口出土115座战国墓见证“楚文化”南渐西进历史进程

   

  新华网长沙12月21日专电(记者 袁汝婷 明星)楚国是“战国七雄”之一,可是“楚文化”的边界究竟在哪里一直是学术界尚未破解的谜团。经过数月考古挖掘,115座战国墓日前在湖南洪江市托口镇重见天日。专家介绍,该墓地是目前所见湖南境内楚墓分布中位置最靠西南的一处,说明楚文化影响范围已波及湘黔边境。

  记者从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获悉,上述墓地遗址在湖南托口水电站周围被发现。自2011年开始,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主持了湖南境内淹没区范围内地下文物的抢救性调查、勘探和发掘工作。此次挖掘出的大塘岭墓地,共有墓葬122座,分布范围20万至30万平方米。其中,战国墓115座,西汉墓1座,宋墓6座,出土各类文物400余件(套)。

  主持此次考古发掘工作的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尹检顺介绍,这批墓葬均为土坑葬,形制大致可分为三类,除少数带墓道的“凸”字形墓和部分有二层台、头龛或二者均有的墓葬外,绝大多数为长方形竖穴墓,后者部分墓底还保有清晰的棺椁痕迹。

  墓葬随葬器物以陶器为主,等级较高的墓葬常见鼎、豆、壶组合,部分墓葬为罐/壶、豆/钵组合。其中,少数墓葬还伴有铜、玉、滑石及琉璃等珍贵遗物。

  在墓地出土器物中,记者看到了珍贵的“四山”青铜镜,在一面形状保存完好的铜镜上,镜面上繁复的地纹尚清晰可见,四个朝向不同方向的“山”字两两相对。据悉,“四山”青铜镜盛行于战国时期,以楚镜中最为常见。

  “墓地处于湘西南边陲,是目前湖南境内紧邻贵州的楚墓群,它反映了楚文化在南渐和西进过程中,与当地土著文化融合的历史进程。”尹检顺介绍,托口古镇是贵州清水江流入湖南后的第一个城镇,自古以来在中西部文化交流进程中占据重要位置,是兵家必争之地,也是历史上统治者眼中“稳住西南的前哨所”。

  专家表示,此次发掘的墓地规模较大,而且延续时间较长,其中战国墓葬分布较为密集,而且有一定分布规律,对于研究湖南地区战国时期的埋葬习俗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来源:新华网

1
看不清楚?请点击刷新

人物展示

本周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