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 历史人物   传统文化   野史趣闻   考古发现   历史照片  

保定,文化万花筒

   

  对于京津冀来说,“一体化”三个字一度成为2014年的关键词。不久前,京津冀六区市县协同发展研讨会在北京市房山区成功举办,在这六区市县中,河北保定占据四席——易县、涞水、涞源、涿州,它们丰富多彩的文化旅游特色,似乎正在架起一座文化桥梁,邀请京津冀以及海内外的游客,共同开启一次别开生面的文化之旅。

  文房四宝之易砚

  按照书法大家王羲之的论述,“水砚者城池也”。在文房四宝中占有重要地位的砚台,素有“南端北易”之称,产于易县的易砚就是“北易”,它与南方的端砚(现主产广东)齐名,是中国最著名的古砚之一。

  “易砚历史悠久,相传其始于战国,出土文物证实诞生于东汉,距今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为中国书写石砚的先驱。”易县政协主席杨春立介绍,易砚还曾作为清廷贡品,备受青睐。当时,清雍正帝葬于西陵泰陵后,其子乾隆皇帝每年都要来这里祭奠,易砚被当地官员推荐给了乾隆。没想到,乾隆爱不释手,命当地巧匠雕刻50方易砚奖赏亲近大臣。“在那时,易州有三宝,磨盘柿、柳叶烟,还有一个就是易砚。”杨春立说。

  要想做出上好的砚台,自然环境极为重要。易县优越的自然条件是砚石出产的摇篮。当地制砚石料主要为名为“紫翠石”、“玉黛石”的紫色、灰色水成岩。

  制砚师常常依照砚石本身的形状、石质、色彩来进行设计构思,因材施艺。“你看,这块砚石颜色较深,有一定高度,叫神龟宝砚,主体刻了一老龄神龟,老龟背驮子龟,子龟背驮小龟,愈显老龟的沧桑神秘,龟上有龟,取‘寿上加寿,万寿无疆’之意,寄托人们对生命的热爱和健康的期盼。”河北易水砚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员张翠说。

  她介绍,从古至今,砚台的制作由简到繁,形制逐渐多样。“可以说,每一方砚往往是雕塑、书画、金石等艺术的集成。”张翠说。

  欣赏着面前成百上千种各式砚台,张翠突然向参观者卖起了关子。“大家猜这个砚台是什么寓意,叫什么名字?”

  “花好月圆?”一位参观者试着猜道。

  “正是。”张翠向大家介绍,“这块砚石的形状为圆形,所以制砚师傅就将其随形雕刻,右下方开砚堂,浑圆雅洁,形似满月,取月圆之意,左上方是一丛牡丹,盛开牡丹呈娇艳之姿,半开牡丹作羞涩之态,花蕾参差有待发之势,整个画面春光洋溢,取‘花好’之意。所以就叫花好月圆牡丹砚。”张翠笑着说,正是因为砚台既有文化气息,又融合着吉祥的寓意,所以易县的砚台曾多次作为礼品赠送于国际友人。

  身在涿州话三国

  在涿州,有一个三国迷十分神往的地方,那就是《三国演义》开篇第一章、桃园三结义故地———三义宫。刘备、关羽、张飞就是在这里举酒结义。历史上的三义宫,始建于隋代,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

  走近三义宫,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正山门上的“敕建三义宫”五个大字。工作人员吴松海介绍,在1508年,即明正德三年,武宗皇帝朱厚照在得知此地为桃园三结义原址后,重修庙宇,易庙为宫,亲赐玺书“敕建三义宫”。

  移步宫内,可以看到87尊塑像和殿宇。吴松海介绍:“我们现在看到的,是1996年涿州市旅游文物局按以前的建筑布局、规模重建的,采用明代传统三进院落布局,由外向里依次为山门、马神殿、关羽殿、张飞殿、正殿、退宫殿、武侯殿、少三义殿。”

  三义宫的一草一木仿佛都在书写着大大的“义”字。

  “你们看这是《风雨竹碑》,不要以为这是一幅普通的风景画,这里面大有玄机。这是关羽画给刘备的。”吴松海介绍,当时,关将军身陷曹营,得知刘备在袁绍帐内,写信怕被曹操发现,就画了一幅竹子,实际是一首四句五言诗,都是用竹叶组成的。仔细一看,果然,一首“不谢东君意,丹青独立名。莫嫌孤叶淡,终久不凋零”于画中隐现。“丹青指书画,这里指竹子,喻指关羽自己降汉不降曹,虽然身在曹营多年,但他的心每时每刻和大哥、三弟在一起,之间的情意不会动摇。”

  不仅刘备、关羽、张飞的情意深厚,其后人也被称为少三义。在少三义殿前就有一副对联,“父君臣子君臣父子皆君臣,老三义少三义老少共三义”。

  吴松海将这里面的故事娓娓道来。在一次作战中,张飞的儿子张苞腿部受伤坠马,对方大将赶来,举起板斧要斩杀张苞,这时关羽的长子关兴距离张苞两丈开外的位置,关兴看到后,本要赶马过去,已然来不及,于是,将大刀脱手飞出,把对方大将斩落马下。“这样的兄弟情义可见一斑。因为当时是冷兵器作战,双方是刀枪相见,武器不仅可以斩杀敌军,还有防御功能,关兴却不顾自己性命,将大刀出手,来救张苞……”

  走在三义宫,仿佛步步都有故事,听得游人津津有味。“三国的文化博大精深,这里的故事说上三天三夜也讲不完。”吴松海介绍,或许正是因为这里拥有丰富的三国文化元素,所以每年吸引来大批海内外专家、学者,来三义宫考察;东南亚刘、关、张、赵宗亲会曾多次组织会员来三义宫省亲祭祖。

  京作古典家具集聚地——涞水

  若问中国京作古典家具发祥地在哪,中国家具协会曾在2014年12月给出了答案———涞水。与苏作(苏州)、广作(广州)并行为中国三大古典家具流派之一的京作风格,是指在用料上极为考究,在造型上讲究严谨安定、典雅秀丽,线条曲直相映、挺拔多姿,在装饰上力求精美的一种家具流派。

  “涞水县的古典家具可谓是京作风格的典型。这一传统工艺,自清朝康熙年间算起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涞水县人民政府代理县长朱明新介绍,涞水有深厚的京作宫廷家具文化底蕴。早在清代康熙年间,涞水人就被征召入京,如东文山乡上车亭村的王继贵、石亭镇板城村的刘仲春等。而且由于技术工艺高超,涞水的工匠俸银一度高于当时的七品县令。后来,这些工匠把在宫廷造办处的技艺传授给下一代涞水人。

  “涞水县的京作古典家具比较突出的特点是其主要以明清宫廷家具图谱生产为基础,生产工艺采用原汁原味的明清宫廷技法,在家具整个制作过程中不使用油漆、腻子、钉子和任何防腐剂,全部以精密巧妙榫卯结合。”朱明新说。

  经营京作古典家具已有几十年的于瑞申,17岁开始学徒,利用六七余年的时间才将技艺的精髓吃透。他介绍,京作家具的制作工艺一般包含凿、铲、画、糊等多个步骤,画即是提前画出图纸,是整个设计的重要一步。“现在摆在公司里的上百件家具都是我用1:1的比例画出来,由工人雕刻出来的。”于瑞申介绍,涞水始终坚持手工雕刻,这是祖辈代代相传的技艺。“虽然机器更便捷,但少了雕刻工的手感和思考,也就表达不出京作家具的精髓。”

  从前做木料生意,上世纪70年代也开始接触京作古典家具的祖连池介绍,家具的木料以名贵的花梨、紫檀等为主,类型也有屏风、龙床、桌椅、衣柜、宫灯、笔架、笔筒等40余种。“一般一套家具是一个人做,保持着个人的风格和想法,有些精雕细刻的家具,要加工上一年半才能完成。”祖连池说,为此,师傅都用了心,做出来的家具也值得信赖。

  从上世纪60年代上车亭村建立两家村办雕刻厂起,涞水县的京作古典家具销售更为红火,现如今,从事京作古典家具的制销企业已有300余家,熟练技师近千人,从业人员上万人,成为首都周边京作古典家具的重要集聚地。

  涞源,从这里走近辽代

  辽代文化,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或许有些陌生。但在涞源的阁院寺,听着阁院钟声,看着辽代至今依然屹立的建筑,仿佛那段历史离我们并不遥远。

  阁院寺位于河北省涞源县县城中部,旧县城鼓楼西侧城墙内,是一座千年古刹,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这里,有我国现存唯一有明确纪年的辽代大铁钟———飞狐大钟。只见其高1.6米,口径1.5米,有二龙交蟠,还有六个钟耳,钟身上铸满铭文(有汉、梵两种文字)。

  涞源县文保所所长安志敏能清晰地读出钟上的铭文,他解释说,据钟身铭文记载,此钟是为天祚皇帝和其公主祈福而铸造的,始铸时间是辽代天庆四年(公元1114年)。

  “虽然经过了近1000年,但钟的声音依然非常好听,浑厚悦耳。而上面的铭文也大多清晰可见,让我们了解了当时人们的称谓和很多故事。”安志敏说。

  这里不仅有穿越千年来到耳畔的钟声,还有辽初修建的建筑———大智文殊殿。“这应该是全国年代较早、规模较大、保存最为完好的土木建筑,是全国不多的几座超过千年的土木建筑之一,具有很高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

  安志敏介绍,尤其是文殊殿门上正中的那块近似正方形的窗,经专家考证,是辽代制作的窗户。“这扇窗也为我们打开了辽时建筑文化的一扇窗,可以清楚地看到它精美的镂空图案,展现着当时工艺的审美文化。它左右四块则分别是明清时期的,能够发现明显的区别。”

  除此之外,走进殿内更有惊喜,在殿内墙上还有珍贵的壁画。“由于历史原因,这些壁画被墙体遮盖起来,只有一小部分露在外面,但管中窥豹,我们能知道后面掩映着怎样一幅壮观、秀丽、精美的壁画作品。”安志敏激动地说,“虽然现在在技术条件的限制下,我们无法一睹壁画的全貌,但隔着这一层墙体,我们依然能感受到古人那深厚的文化情怀,正因如此,我们一直努力研究,希望可以更多了解它。”

 

来源:人民政协报   由中华人物河北网编辑上传

1
看不清楚?请点击刷新

人物展示

本周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