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 历史人物   传统文化   野史趣闻   考古发现   历史照片  

泗洪发现8000年前古村落 或系江苏文明之根

   

  李伯谦说,泗洪顺山集遗址考古发掘,代表了中国考古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

  据了解,根据规划,泗洪将对顺山集遗址采用集遗址本体保护、历史环境修复、生态环境建设、传统农业生产等为一体的“考古遗址公园”方式,在原地建一座遗址公园。

  意义何在

  考古界泰斗、北京大学文博学院教授李伯谦:

  顺山集遗址是“江苏文明之根”

  泗洪顺山集遗址是分布于淮河下游地区时代较早的古文化遗址之一,是目前江苏境内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填补了江苏早期古文化遗址的空白;顺山集遗址是一处面积为17.5万平方米的大型环壕聚落,发现的房址、墓地显示出清晰的聚落布局,填补了淮河中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中期早段聚落考古的空白。

  考古界泰斗、北京大学文博学院教授、震旦文明研究中心主任李伯谦老先生在接受扬子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淮河在古代就是有名的四条河流之一,对中国古代文化发源非常重要的。但是长期以来考古学上对淮河流域重视不够,前几年在河南发现了一处八千多年以前的遗址,但那是在黄河上游。

  “那么,淮河下游究竟怎么样?前些年在安徽在这方面也做了一些工作,这一次在泗洪梅花发现顺山集一系列遗址,根据测年,最早的也是八千多年。因为我们追溯淮河流域古代文化起源,现在逐步向前推进的,以前可能直到7000多年,现在可以达到8000多年,将来,随着工作进展,还有可能向前追溯。”李伯谦说,顺山集遗址年代非常早,是江苏境内最早的新石器时期文化,可以说是江苏文明之根。

  对于环壕聚落的发现,李伯谦觉得也特别重大。“8000多年前,这不仅仅是一个普通的村落,而是一个环壕聚落,现在的城市是由有城墙的聚落逐渐发展而来的。城,就是从古代的环壕来的。古人就是挖一个很宽的壕沟,把自己围在里面,一方面有一个自然的防御,另外还有聚落的等级,防御动物野兽,还有防御部落之间的战争,保存很完整。”他认为,在那个时候就有这样的壕沟,说明当时淮河流域在文化上是领先的,是一个中心聚落,这个聚落地位非常崇高,生产力非常发达,创造的文化也是非常灿烂。

  对于顺山集遗址一、二期遗存被命名为顺山集文化,李伯谦说,这是江苏最早的史前文化,“那我们可以想见,淮河流域特别是下游,在八千年以前,已经有了很发达的文化,对泗洪、宿迁、乃至整个江苏,都是一个重要的发现。”

  仍有谜团

  考古专家提出4点疑问

  1、南京大学黄建秋教授:“那个时期,这个地方有没有野生稻?如果没有,这个稻作技术从哪里来?”

  2、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孙波副所长:“陶灶如果是灶的话,怎么会没有火烧的痕迹?怎么会没有出烟的地方?”

  3、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焦南峰研究员:“环壕是在第一期和第二期之间形成的,第三期人口更多了,壕沟范围应该更大了,那么门在哪儿?壕沟怎么会在三期的时候消失了?壕沟里的居民到哪里去了?”

  4、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高星所长:“磨球和鹿角雕刻的造型都很精美,是怎么加工出来的?”

  这些谜团,有的会在今后的考古发掘陆续给出答案,有的将随着岁月的逝去变得依旧模糊。

  我们好奇

  8000年前的村落是什么样子的?

  通过察看遗址现场和出土的大量器物,李伯谦教授向记者还原了8000多年前古聚落居民们的生活和生存状态。

  A 古人住的是圆形窝棚,靠一根中心柱支撑

  考古发现:目前共清理房址共5座,分地面式和浅地穴式两种,平面形状有圆形和椭圆形。房址中部多有中心柱,部分房址中部见有片状分布红烧土堆积及可拼合陶釜碎片,房址附近有埋葬狗现象。柱坑深0.52米,柱芯明显。居住室发现狗骨架,还有陶支架。

  李伯谦:当时的人们生活是一个什么样子?地面挖柱子,中间挖一个大坑,周围是半圆形的,分布五六个坑,是柱坑,就搭起来了,就像棚子一样。那就很不容易了,旧石器时代住在山洞里,然后从山洞走出来,到平地上,然后慢慢定居,最早是窝棚,改进的窝棚现在没有,只不过现在没有看到墙,因为离地表太近了,上面已经破坏掉了,只看了一个地面。这说明定居的重要条件之一,就是有了房子。

  B “村”外是墓地,说明当时人已有宗教观念

  考古发现:遗址西南、西北各发现墓地1处,共清理墓葬92座,墓葬开口于现代耕土之下,墓葬均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遗址西南墓地位于壕沟外侧,自然剥蚀及人为破坏严重,多为南北向,头向南,部分残见粉末状骨痕,单人仰身直肢葬。遗址西北墓地同样位于环壕外侧,被不同程度扰动,部分仅存底部,人骨多保存较差,呈粉末状,绝大部分墓葬无随葬品。

  西北墓葬间排列有序,成排分布,较少出现打破关系,以单人葬为主。墓地有一个侧身葬,通过牙齿判断为25岁女性,右侧是一个双人合葬墓,其余均为仰身直肢葬。有一处多人合葬墓,骨架保存较差,仅剩粉状痕迹,为仰身直肢葬,骨骼排列密集,其中三个经牙齿判断为12—15岁之间,性别不明,随葬陶器位于头端。头向多为北偏东,个别朝南。

  李伯谦:从看到的情况看感觉特别重要,有7.5万平方米的环壕聚落,里面有很多房子,外面有墓葬,这就非常重要。现在我们讲一个村子,或者聚落,古代是什么样子,其实我们现代村子也是从古代一代代沿袭下来的。那么,我们知道,8000年前就是这么个状况:有一条河在外面围着,里面有很多房子住人,人死了以后呢,在环壕外面有一块集中的墓地,人一排排埋着。这说明当时已经有一定的宗教观念了。

  C 雕塑很精美,说明当时已有审美观念

  考古发现:顺山集遗址中出土了较多的具有较高艺术水准的文物。例如陶器中有较多的泥塑人面和兽面,猪首状的陶支座等,还有花边口陶釜共有8个角,还有一个特殊的九孔双流壶;骨器中有件浅浮雕猪首状鹿角器,是中国史前早期立雕作品。

  李伯谦:特别要提到的是,我们看到的出土文物当中,不仅有许多生活用的陶器,釜啊,壶啊,杯子啊等等,还有许多具有原始色彩的艺术品,尽管很小,狗啊,猪啊,做得非常好。出土的文物还有一些艺术品,说明那时的人除了日常生活之外,还有艺术的天赋,有很多精美的雕塑,雕塑很夸张,有审美和艺术,应该说那个时候的人生活是很美好的。

  D 主要食物是大米,“村民”约有几百人

  考古发现:在环壕内一处房子屋角处发现了碳化稻,陶灶以及猪首形支架供古人把釜放在上面煮饭用,磨盘和磨球组合起来,可以把稻子的皮磨去,还有中间有孔的陶纺轮和陶纺锤,打造得非常光滑的鹿角锄。

  李伯谦:这对研究农耕文化非常重要。稻子的起源在很长时间以来,都认为不是在中国。十年以前,在长江中游地区,湖北、湖南沿线,发现七八千年前稻米遗迹。那么,在长江流域是如此,那么在淮河流域怎么样?现在可以看到,8000年前,已经开始有了驯化的稻子,这说明人民过着定居的生活,生活来源是大米,这是很不容易的,有了定居,农业就扩张起来。

  对于8000年前古人的寿命,李伯谦表示由于古人墓葬保存得不太好,没有鉴定出来,但是根据其它地方的资料,这个时期人类的寿命都不是很长,大概只有三四十岁。因为人类没有办法抵制疾病等其它外在因素,寿命都是比较短的。但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食物的改善,逐步就延长寿命了。

  那么这个7.5万平方米环壕内当时住了多少人呢?李伯谦说,环壕比较大,但目前考古发掘还不知道有多少个房子,房子是多长时间形成的。但根据一个房子大概四五个人推断,环壕内的人不会太多,大概几百人。这个时期的聚落有没有出现聚落的分化,要随着考古挖掘的进一步开展,才能明白。

来源:扬子晚报

1
2
看不清楚?请点击刷新

人物展示

本周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