鳌鼓湿地:“失误”造就美丽
鳌鼓湿地不是台湾最大的湿地,但却是非常有特色的一片湿地。这里拥有水泽、沙洲、草泽、森林等多种地貌,也吸引了许多动物前来栖息。
1961年以前,鳌鼓湿地还并不是一片湿地。这里,曾是一片汪洋。居住于此的四股聚落民众几乎是出大门走几步路就到了海边。当时,聚落里的居民大多是台糖公司雇来种植农作物的农工,所以这片土地又被称作“海尾农场”。
社区里的老人回忆:“我们白天替台糖做工,晚上到海边抓鱼加菜,有时候还可以抓到价格很好的土龙贴补家用。”生活虽然不富裕,但乐业安居。
海洋如何变成湿地?鳌鼓人都知道,这是个“美丽的错误”。
1964年,台湾当局为了增加农地面积,决定打造一条10公里长的海堤,把北港溪与六脚大排间约1030公顷的海域围起造陆,并交给台糖发展农牧业。于是,四股聚落外的海洋变成一块块宽100米、长400米整齐划一的甘蔗田。
约1983年开始,沿海地层下陷的问题日益严重,加上台风导致海水越堤,淹没了近300公顷土地,这块海埔新生地面临了湿地化、不易利用等问题,再加上由于进口砂糖比种植甘蔗更加经济,台湾甘蔗种植日渐衰落,台糖也渐渐放手将土地的“管辖权”交还给自然。不短的日子下来,这片被海水侵扰的农地意外地吸引到候鸟栖息驻居,成为了一片湿地景观。台糖又配合农林管理部门的平地造林计划,为这片湿地打造了丰富的生态系统。到了2009年,鳌鼓湿地正式“变身”为鳌鼓湿地森林园区。
候鸟是鳌鼓湿地旅游业最大的“卖点”:台湾共有鸟类600多种,在鳌鼓湿地可以观察到近250种,堪称台湾观鸟胜地。事实上,鳌鼓划设为森林园区前,就已有许多爱鸟人士把这里当做观鸟的“秘密基地”。
那时候,当地居民还没意识到家园有着丰富的生态,当地居民说:“那时候我们很好奇,怎么会有那么多人来赏鸟?一直在那里盯着,看不腻吗?”直到社区小学因为学童过少撤销改建自然生态馆,居民们才意识到应该积极保护湿地内的鸟类,还要创造让游客觉得舒适、愿意多做停留的环境。于是,他们开始向生态馆学习鸟类辨识、保护的知识,从而逐步认识自己生长的这片土地。“以前我们看到海边的鸟,只会说:‘那是海鹅啦!’后来才知道那是苍鹭。”
此外,沿着旧海堤以及湿地的水泽之间行进,还有大片水域、沙洲、草泽穿插错落,也有早期人工开发的田埂遗迹在水波中隐现。穿过形态多样的地貌景观,即可抵达有湿地“千岛湖”之称的一片草泽:水波粼粼,大白鹭在碧绿的草泽上缓缓移动,静谧之下,散发着勃勃生机。
(孙萌萌)
来源:人民政协报 由中华人物河北网编辑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