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性与差异性共存的两岸宗教及民间信仰
海峡两岸宗教及民间信仰的历史源远流长,大陆对台湾影响较大。台湾宗教及民间信仰主要源于福建,特别是闽南地区。
两岸民间宗教文化在其发展的历史过程和独特的地理环境下,形成了四个方面的基本特征:
一、同根同源。自明清以来,大陆移民逐渐成为台湾民间宗教文化的传播者,大陆民间宗教文化到台湾后,迅速扎根并发展,成为当时影响台湾的一种文化现象。台湾民间宗教信仰者大多来自大陆移民,人们信奉的神灵也大多源于大陆。此外,台湾民间宗教所祭祀的典礼、仪式与大陆的传统做法基本上是相同的。因此,两岸民间宗教文化具有同根同源的特点。
二、复杂多样。台湾的寺庙宫观数量繁多,不仅基督教、佛教、道教的庙堂寺院并排建,而且民间信仰诸神,如保生大帝、开漳圣王等,也汇聚一堂,甚至同处一龛共享香火,令广大游客大为迷惑。岛内这样诸神共处与其他地区诸神强烈的排他性形成了巨大的反差。此外台湾宗教信仰的复杂性还表现为同一民间宗教信仰具有不同的称谓,如台湾妈祖庙宇各地名称不一,主要有天后宫、天妃宫、天后寺、妈祖庙等。
三、普化性。两岸民间宗教的信仰者,主要是老百姓,这些神灵满足老百姓的心理需求,寄托着他们对安定社会和美好生活的向往。两岸民间宗教文化交流交往也主要是在中下层民众之间进行。在台湾,各种宗教信徒多,社会覆盖面广,各种宗教及民间信仰也称为“通俗信仰”,意即其融汇了一般风俗习惯而为多数人普遍信奉。台湾当前非常盛行的信仰,主要可分为三类,即神佛、天地、祖先。每逢年节,婚嫁丧葬,岛内民众无不拜祭神佛、天地、祖先。
四、山海性。由于两岸地理上的山海因素,使宗教及民间信仰神明具有明显的山海特点。首先表现为两岸民众对山上及海上保护神的信仰和极大推崇,出现神明的职能被扩大化,入海能搏浪救生,进山能扶伤治病。如两岸民众信奉的海神马祖、海龙王等,再如本为军神、财神的关帝,传入福建后就成了无所不能、无所不管的保护神了。
两岸民间宗教文化有同一性,但也存在差异性。大陆的信仰较偏重宗族关系,台湾的信仰则较侧重地缘关系。如福建民间信仰往往较注重家族传统,信仰往往与宗族势力结合在一起,宗族本家神灵往往最受崇拜,寺庙的管理、祭祀等均由宗族安排。台湾的民间信仰有较强的地域倾向,台湾民间神的信奉,多以籍贯为分,庙宇多且由地方上富户主持,富户通过主持宗教活动,增强在地方的号召力以控制地方。
尽管如此,两岸的宗教及民间信仰总体上是同一性大于差异性,台湾的宗教及民间信仰从属于大陆,台湾民众信仰的根源在大陆,尤其是闽南等地,同一性是两岸宗教及民间信仰的主流。
(闽江学院思政部讲师)
(来源:人民政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