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阿坝军分区司令员夏春喜:高原群众的保护神
(时代先锋)大校夏春喜:高原群众的保护神
新华网成都12月16日电(刘永华、朱映涛、王德思)雪山上吹来的风,带着高原的丝丝寒意。
初冬的一天,天还没有大亮,阿坝县五村的一户院子里挤满了赶来的藏族群众。村主任泽布久双手高举着一面锦旗,上面八个烫金大字——带兵先锋,爱民模范。
“夏司令关心爱护过的人遍布雪山草地,是高原上各族群众的保护神。”泽布久说,“听说他要到村里来调研,大家都抢着来感谢他!”
这位“夏司令”,就是四川省军区阿坝军分区司令员夏春喜。
(一)
永远腰板挺直的夏春喜,身上有浓浓的“兵味”。
2008年刚上任,夏春喜就一路驱车去了军分区独立营。列队欢迎的官兵还未见到夏春喜的面,就迎来了紧急拉动的命令。
然而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部队全副武装的集结迟迟没有完成。
“条件艰苦不是降低标准的理由!”夏春喜黑了脸。
那天,他连夜组织全营官兵逐条查找不足,逐项制订措施。一周以后,全营紧急拉动时间缩短为6分12秒。
近乎苛刻的严厉,为实战赢得了先机。两个月后,汶川发生特大地震,阿坝军分区首当其冲。
夏春喜在受灾严重、通信中断的情况下,仅用半个小时就集结了一支300余人的救援队直奔震中。
一路塌方不断,夏春喜的脸被飞石划破却全然不顾。地震当天,他率队强行军98公里到达理县,组织当地民兵奋勇自救……
5月14日抵达汶川,他组织官兵搭建了灾区第一顶指挥帐篷……
5月19日转战茂县,这位身材魁梧的解放军大校带头背起50斤的袋装大米,为受困群众送去“救命粮”……
抗震救灾中,成都军区某陆航团一架直升机不幸折翼。直升机残骸和烈士遗体在大山深处被发现后,夏春喜三上赵公山、两闯大红崖,带头背运遗体,把烈士送回“家”……
地震损毁了都汶公路,特别是老虎嘴至彻底关大桥的18公里道路上,每公里塌方20多处,路面还被山体滑坡后抬高的河床淹没。救援人员、物资只能绕道进入汶川,要多用整整3天时间。
峡谷中的这18公里道路,山顶巨石悬空、两侧飞石不断,成为打通灾区生命线的难中难、险中险!
“让我们上!”危难之际,夏春喜站了出来。这位从南疆战火中走出来的老兵,带着民兵突击队在救灾战场上发起了新的进攻。
路断桥塌,重型机械进不去,施工只能靠人力一米米推进。夏春喜吃住都在工地上,带领官兵昼夜施工93天,硬是推平了塌方区,疏通了堰塞体,降低水位10多米,彻底打通了道路。
此役,他整整瘦了18斤。灾区群众口口相传:“夏司令的队伍,敢啃硬骨头!”
(二)
生与死的考验,又何止在汶川。
青海玉树地震,夏春喜临危受命,带领官兵跨省出击;甘肃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他带头跳入淹没大腿的泥浆;舟曲征尘未洗,映秀又发生泥石流灾害,夏春喜火速赶往救灾现场,疲惫的双眼布满血丝……
几年内连续转战多个战场,屡建奇功!夏春喜被上级评为“抗震救灾先进个人”,两次荣立三等功。
可是夏春喜对官兵们最常说的,还是那句老话:要少讲成绩,多想想存在的问题。
在执行救灾任务中,夏春喜敏锐地发现,通信不畅是制约军分区部队发展的“短板”。
于是,他访专家、请外援,卫星电话、远程对讲机等一系列高新通信装备成功落户高原,综合信息网、野战局域网、移动视频网、有线程控网、无线指挥网、民兵信息网和信息指挥中心等“六网一中心”相继建成。
一步一个脚印,一个“纵向到单兵、横向联通”的信息网络逐步建立起来,阿坝军分区的通信建设跨入“全时通、路路通”时代。
2011年8月,阿坝州6个县的民兵到高原驻训,军分区运用移动视频网将开训仪式远程同步直播。看到千里之外的驻训场近在眼前,官兵纷纷感叹:“这在过去想都不敢想!”
2012年9月,夏春喜总结部队近年建设和抢险救灾经验,组建了阿坝州民兵综合应急服务大队,装备了挖掘机、冲锋舟、无人机等专业救援装备,把军分区民兵队伍的职能拓展到包括处置森林草原灾害、交通事故、地质灾害等在内的8个方面。
一支信息化的铁军从此驰骋在阿坝高原的蓝天白云下!
(三)
“美丽的格桑花,是我感恩的心;飘动的五彩云,是我发出的信。金珠玛米,多谢了……”
这是阿坝州部分藏族群众中流传的一首民歌。很多人说,这是专门写给军分区司令员夏春喜的。
可夏春喜听了,摇摇头:“这是送给我们军分区全体官兵的歌!”
2010年初,夏春喜在阿坝县阿坝镇调研时得知,镇里几个村的群众都以采挖药材为生,但由于缺乏交易渠道,药材很难卖到好价钱,一些群众的生活受到影响。
困难群众的境遇,压得夏春喜胸口阵阵发紧。他围着镇子转了一圈又一圈,一个想法渐渐浮上心头。
“建一个药材市场!”在取得军分区党委一致同意并报上级批准后,夏春喜无偿借出军分区部分闲置土地,并主动与相关部门协调,很快,一个颇具规模的药材市场顺利开工。
看着夏春喜一天到晚围着工地转悠,妻子忍不住埋怨:“都50多岁的人了,何必这么折腾自己!”
可夏春喜就是闲不住!
药材市场建成后,他又帮着招商引资、联系物流,为群众解决融资等各种难题。如今,阿坝镇的群众坐在家里,就有人主动上门收购药材,价格也有了保证。
“这得感谢夏司令挖出的‘聚宝盆’啊!”人来人往的药材市场里,群众乐呵呵地说。
近年来,在夏春喜的提议下,军分区部队广泛开展起“三学三送、三进三包”活动:学藏语、学藏歌、学藏舞,送政策、送医疗、送科技;进寺庙、进村寨、进学校;包教育、包稳定、包脱贫。
军分区卫生所在高原小有名气,夏春喜先后派出20余批巡诊小分队,救治各族群众8000多人,免费发放价值23万余元的药品;
若尔盖县有66户失散流落红军后代生活困难,夏春喜积极协调,先后为红军亲属捐款、捐物逾百万元;
理县的李阳夫妇身患残疾,生活过得艰难,夏春喜先后8次登门看望,在捐钱捐物的同时,还帮他们申请低保;
驻地有一位80多岁的藏族老阿妈曲珍,膝下无儿无女,夏春喜主动把老阿妈认作老大姐,常常嘘寒问暖,还带她去体检、看病……
久而久之,高原上的各族群众都把夏春喜当做贴心人。
一次,夏春喜路过格尔登寺,前去拜访洞沟活佛。得知夏春喜来了,还在数十公里外办事的洞沟活佛迅速往回赶,见面后又是献哈达又是拥抱,热络得像一家人。
活佛把夏春喜按到主位上,一边敬茶一边说:“酥油茶热了又凉、凉了又热,一直盼着您来啊!”
目睹此景,随行的一位地方干部由衷地说:“夏司令的群众工作,真是做到家了!”
无数的心血和汗水,最终凝成了这样一组数字:
阿坝军分区先后为地方群众修建小型电站8座,修通公路178公里,架桥37座,为83个村改良牧道600多公里,举办大棚技术培训班32期,减免各种医疗费用达500多万元,帮助10多万农牧民过上了富裕文明的新生活。
“人民军队为人民,天经地义!”面对络绎不绝上门谢恩的群众,夏春喜道出了心声。
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