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型反舰导弹战术应用软件装备导弹部队
“为战斗力生成负责,为参战将士生命负责,为打赢未来信息化海战负责。”
2009年10月1日,北京天安门广场。参加国庆60周年阅兵的海军反舰导弹方队威武列阵,闪亮登场——我国新型“鹰击”系列反舰导弹光荣接受祖国和人民的检阅。国外媒体惊呼,中国海军反舰导弹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有些方面甚至处于领先地位。
此情此景,让范晓虹颔首微笑,欣慰和自豪不禁涌上心头。
上世纪90年代初,精确制导、智能打击成为世界反舰导弹的发展潮流,导弹战术应用软件是其中关键技术之一。
当时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1995年,范晓虹从装备论证基础研究领域改行,领衔研发我国反舰导弹信息化、智能化所需的核心软件。
改行,对范晓虹而言,好比让正在飞行的导弹突然拐弯,充满挑战和难度。要编好这种战术应用软件,不但要懂计算机技术,还要懂导弹性能和舰艇战术。范晓虹和她的科研团队对导弹的战术使用懂得不多,而她作为项目负责人,此时已年近五旬。
然而,范晓虹却自有价值“表尺”——“为战斗力生成负责,为参战将士生命负责,为打赢未来信息化海战负责。”
沿着自己设定的价值仰角,范晓虹带领课题组果断出击——
不了解部队需求和作战原则,就向院校教授请教、向战术专家求援、向部队官兵问计;没有参考资料,就亲自动手设计数学模型、推导计算公式、编写程序代码;没有导弹技术参数,就深入试验场、工业部门调研……
2007年,范晓虹参加我国新一代导弹驱逐舰定型试验时,发现战术软件存在偶发的瞬间死机现象。她一遍一遍查找、计算、测试,可就是找不到原因。如果问题不解决,将影响装备定型。范晓虹横下一条心:就是豁出性命,也要排除这个隐患。
整整3个月,范晓虹没回过一次家,没睡过一个囫囵觉。她重新调整思路,不仅把自己设计的软件从头到尾查个底朝天,还对协作单位的软件程序也一一筛查,带领课题组连续加班奋战,对10多万行软件程序逐一检测,终于找到原因,排除了故障。
经过近乎严酷的定型试验,范晓虹领衔研制开发的导弹战术软件成功嵌入海军新型战舰和导弹发射指挥车的武器系统,运行状态稳定,可靠性得到有效保证,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
翻阅范晓虹的档案,一组数据让人惊叹:她先后主持完成的30多个重点课题,全都转化成了战斗力。
16年来,范晓虹相继研发多个型号的反舰导弹战术应用软件,使我国反舰导弹具备各种形式的精确打击能力,开创性地走出了一条属于中国人自己的反舰导弹智能化发展新路。
“我是一名党员和老兵,为了我国导弹事业的发展,我随时准备冲锋陷阵。”
2006年,范晓虹年满60周岁,按规定可以退休了,但她承担的岸舰导弹战术应用软件正处于定型试验的关键阶段,没人能够替代她的位置。组织征求她意见时,正在外地进行科研试验的范晓虹平静地说:“退与留是组织上决定的事,我的任务是研制出顶用、好用的软件。”
此后,范晓虹又两次无条件地延缓退休。她不断刷新纪录的事业射程表上,每一个刻度都镌刻着这位海军导弹专家的无私奉献——
冬天,她在零下28摄氏度的冰天雪地里连续工作10多个小时,得到了新型导弹宝贵的发射试验数据;
夏天,她冒着高达40摄氏度的高温,在舰艇的狭小舱室里测试软件,噪声刺耳,油漆味呛鼻,她把电脑放在纸箱上,蜷缩着身体坚持工作……
2010年5月,她与科研单位约好调试程序接口。到了现场,大家才知道她正在发烧,劝她改天再去。“不能因为我影响工作进度。”她还是坚持到了外场。
从1995年承担反舰导弹战术应用软件研制任务至今,范晓虹只参加过一次专家疗养,连续16年没有休过一次假。仅2007年,她出差就达180多天。
范晓虹在办公室里自备一个手提包,里面装上洗漱用品,随时准备出差。所里在导弹课题研究中遇到什么问题,无论是节假日还是夜晚,只要一个电话,她立即赶到。
“我是一名党员和老兵,为了我国导弹事业的发展,我随时准备冲锋陷阵。”这,就是她对自己的人生定位。这,更是范晓虹如虹的弹道人生。(本报特约记者 李 唐 余华梁 记者 王凌硕)
来源:解放军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