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警务室(图)
从小长在深山里,现在被牧民们称作“大山守护神”;身为特克斯县公安局喀拉达拉乡派出所副教导员,为了给大山深处的牧民解决各种生活难题,主动请缨在离特克斯县最远的琼库什台村建起了只有自己一人值班的警务室。
他就是哈萨克族民警赛力克·努尔扎旦。
5月14日,记者从特克斯县出发前往琼库什台村采访,经过3个多小时山路的颠簸,才见到了这位基层民警。
琼库什台村距离特克斯县城80多公里,这个有着295户、1621人的哈萨克族村庄,至今还保留着哈萨克族原生态的质朴,2011年10月1日被国家命名为“历史文化名村”,令许多游客慕名前来。

赛力克·努尔扎旦在走访牧民 实习记者 张晨暄 摄
参天古木下,带着松香味的小木屋依山傍水,时隐时现,鸟语花香中,成群的牛羊点缀其间,悠然自得,置身其中,人宛如进入了童话世界。
因为是距离特克斯县最远的村子,这里交通不便,周围牧民在这个美丽的小山沟里定期交换生活用品,这里逐渐形成了一个牧民定居的小集市。
藏于大山深处的村庄,常常面临治安管控难度大,牧民办证、报警极为不便等问题。村子里的很多老人一辈子都没有走出过大山,像办身份证这样简单的事情,牧民们到乡派出所办理都要花两三天时间,邻里之间也经常会因为纠纷无人调解而闹矛盾。
身为民警的赛力克·努尔扎旦心里一直有一个想法:为乡亲们在琼库什台村建立一个警务室,解决这些长期困扰牧民的问题。
为了完成自己的心愿,他多次向上级递交调研报告,并主动提出担任琼库什台村警务室的民警。终于,2010年6月,经过公安民警与当地群众的共同努力,一座用木头搭建起来的喀拉达拉乡派出所琼库什台警务室终于建成了。小木屋里有一张床、一张桌子、几把椅子,桌上摆着一台笔记本电脑和一些卷宗,这是赛力克·努尔扎旦工作和生活的全部家当。
警务室的建成让赛力克·努尔扎旦的脸上有了笑容,可是,帮助牧民解决困难却是一件麻烦事。
虽然他对喀拉达拉乡牧区的整体情况比较了解,但是对这个村庄的具体情况却不是很清楚。没有人交接工作,之前也没有民警驻扎,于是,开展走访入户工作成为他来村子后的第一件事。
没有警务室之前,村民的基本信息都是纸质版装订成册的本子,错落户、漏落户的情况时有发生。他挨家挨户走访牧民,将人口信息、房屋信息、牲畜信息等收集起来,把这些村民基本信息绘制成警务室电子地图,为开展警务工作提供了较为完善的基础信息数据。
“因为有了赛力克·努尔扎旦,我们可以安心地离开家出远门了,他比防盗门还要安全。”村民努尔加提说。
琼库什台村的广阔草场让哈萨克族村民从事传统畜牧业成为必然,每年4月至9月,牧民大都居住在山中,而10月份至次年4月大雪封山后,牧民就会转场至冬草场。赛力克·努尔扎旦不仅要为牧民看好家门,还定期深入冬草场与村民同吃同住。由于牧民喜欢喝酒,冬季村里常有醉酒倒地就睡的人,为防止此类事情的发生,天寒地冻的晚上,他总会到外面巡逻。
每个星期五是赛力克·努尔扎旦回县城的时间,他不是回家,而是要给牧民办户口,并且充当采购员的角色。牧民下山一次不仅要花上两天时间,还要花掉50元-70元的车费,所以除了办理户口等问题外,下山之前,他还会统计乡亲们的购物清单,在上山之前采购好带给乡亲们。
他还在村里开展结对共建活动,积极与困难群众结对子,开展献爱心、送温暖活动,同时资助三名维吾尔族小学生完成学业,定期向他们赠送图书、文具。
赛力克·努尔扎旦说,在这座与外界联系甚少的村庄里,自己是一名牧民有了困难随叫随到的民警。村子里不管大小什么事情,只要是村民发出的请求,他都会在第一时间赶到。
卡克尼·夏培老人的家距警务室有20余公里的山路要走,赛力克·努尔扎旦在走访时了解到老人孤身一人居住,没有儿女在身边照顾,因为没有身份证,享受不上国家的好政策,就主动上门为老人采集信息、照相,终于让老人如愿领上了身份证。当他把身份证交给老人时,老人激动地握着他的手说:“我都这么大年纪了,还能拿到身份证,多亏了你啊!”
警务室里只有自己一人,回家便成了一种奢望。赛力克·努尔扎旦有美丽的妻子和两个可爱的孩子,妻子生下小儿子的第二天,他才赶到医院看望妻子,长期坚守在警务室的他因此在妻子面前很愧疚。因为长期不回家,妻子多次提出离婚。有一天凌晨四点,妻子到山上看望他,看到丈夫深夜还在整理资料时,终于理解了丈夫工作的辛苦和不易,从此以后她经常上山去看望丈夫,两人成了村子里人人称羡的好眷侣。
赛力克·努尔扎旦说,作为一名民警,他很热爱自己的工作,虽然工作条件很艰苦,但是努力工作换来了牧民群众的信任和喜爱,让自己体现了一个人民警察的价值,让他感受到了更多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