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师大援川志愿者王娟:用爱播下希望的种子
艰苦条件下的坚持
2010年7月9日,王娟和安徽师大的另外8名同学以及一名安徽医科大学的同学组团出发到四川达州市大竹县金鸡乡尖山村,因为是领队,王娟这次要面对更大的挑战,“不仅要保证支教的顺利进行,还要时刻牵挂着队员们的安全,心理压力确实挺大的。”她坦言道。
经过二十多个小时的火车拥挤和两三个小时的山路颠簸,11日上午王娟和队友们终于抵达目的地——达州市大竹县金鸡乡中心小学,然而,满心激动的她这次却遇到了比去年更大的困难:由于突遭山洪、滑坡袭击,学校考虑到学生们的安全而停止了假期集体补课,中心小学的老师们也被临时调回县城进修。千里迢迢赶赴这里,突然间失去支教点,这对这群没有经历过太多困难的孩子们无疑是个不小的打击。王娟说:“山里信号微弱,道路崎岖险峻,我们与学校和家长完全失去了联系,举目无亲的我们食宿安顿都成为巨大的考验。”烈日炎炎下孩子们的衣服已经湿透,汗水顺着脸颊不断地往下流,但是束手无策的他们一个个拎着沉重的行李和募捐来的学习用品不知如何是好。
父母和老师不在身边,一切只能靠自己,短暂的调整后他们便顶着39度的高温开始分头行动寻找解决方法。值得庆幸的是,在他们的积极奔走联系以及好心人的帮助下,在金鸡乡中心小学找到两间教室以供教学和生活,经过一番波折后他们总算落脚了。但是接下来的事并不顺利。虽然暂时住下了,可是因为金鸡乡中心小学已收到上级文件不准假期集体补课,很快就要封校,好不容易得来的落脚点眼看着又要失去。于是7月14日一早王娟和队员赵业思一起冒雨下山赶到大竹县教育局和县委政府,说明情况并希望得到他们的支持与帮助,其他队员则翻爬陡峭的山路来到学生家中进行一对一辅导,同时向当地村民寻求帮助。最后,在达州日报记者陈鲸印先生和华侨冯俊先生的帮助下,从尖山村尖山小学找到一处三间旧教室让团队安顿下来。而暑假期间生源不足,志愿者们就来到村口向家长和学生们一遍遍的讲解,直到让他们清楚我们的教学安排;可是,因为语言不通,同样的一句话他们往往要讲上十来遍村民才能理解,“到后来大家的嗓子都哑了。”王娟回忆道。
王娟说,第一次离家千里来到信号微弱、灾害频发、水土不服、语言不通,甚至饮水、食物短缺的深山支教,每天大量的课业、报到宣传、材料整理工作,还要一日三餐照顾好9个人的吃饭问题。最难忍受的就是由于毒虫叮咬浑身奇痒,每天39度高温可是因没地方洗澡,夜夜熬到凌晨一点附近躲到黑暗的墙角偷偷用水淋淋。(四川偏西,每晚九点附近天才全黑)铺开草席睡在教室地面上,最怕的就是突然间从墙角裂缝爬出来的蜘蛛、蜈蚣、蝎子……如此艰苦的条件下一般是很难坚持下来的,当问到王娟是什么支撑着她的时候,她很坚定地说:“在饱尝这些艰难的同时更有着值得一生珍藏的回忆和感动”
在她所教的孩子中,王娟说有一个叫罗红章的小男孩给她印象很深。这个孩子身世很凄凉,在他三个月的时候生母就抛弃了他,父亲身体不好还要常年在外打工维持生计,由于家庭条件不好,才3个月的婴孩就开始喝奶粉配磨细的米粉喂养,所以现在已经10岁的小红章瘦弱得看起来只有四五岁的样子。而如此孱弱的他十分乖巧懂事,父亲把他送回老家读书,跟着年迈多病的爷爷奶奶,有一次王娟带一群孩子玩耍经过他家门口,喊他一起;他却说:“老师,我不去了,我还要帮爷爷放牛。 ”王娟说:“那一刻,我分明看得到瘦瘦小小的他眼里的渴望。突然鼻子一酸,觉得这孩子好可怜!”他学习非常刻苦,每次王娟安排的作业和随堂测试他都会非常认真地完成,然后默默地交给她。而最让王娟震颤的是,在她离开尖山后小红章发来一条短信:“王老师,我好想您!您放心,我会一直记着您告诉我的要做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替爸爸照顾好爷爷奶奶、撑起这个家。真的好想您!——拜 小红章”“看到短信的那一刻我眼泪止不住地流,回想起着小小的他跪在地上朝着我们离开的方向一拜,那是怎样的震撼!可我们能为他做的太少。”王娟说着,眼中有些许泪光。
而另一位让她深深感动的人是已年近花甲的美籍华侨冯俊先生,他是主动了解这次活动并联系王娟的。支教团队抵川的第三天冯俊就给王娟打去电话,询问他们的安顿情况、教学安排及遇到的困难和希望得到的帮助,而后的时间里他也常常发去短信问候,即使在他出国期间,依然叮嘱其助理要时常和支教团队保持联系。而在了解到志愿者们生活艰苦后,他主动要求汇寄一千元用于给队员们增加营养。当他听出王娟想婉言谢绝时,他很真诚的说了一句:“其实,你们现在也不过是些大孩子(我们的队员都九零后),能有这份心已经很让人感动;只有你们都好好的,才能更好地去教那些山里的孩子们!”
而村民们也提供了很多帮助。他们带这些外出的孩子们去买生活必需品,冒雨送去在家里烧好的菜和煮饭用的锅,还有的家长愿意把家里空出的屋子给志愿者们住……他们热情的接待和照顾,带给王娟和队友们说不尽的感动。
王娟说,虽然条件艰苦,但有着这么多的感动,他们的心里是温暖的,所以当大家全身因蚊虫叮咬而奇痒难忍,当下山的路被雨水冲垮而被困山中,当川东进入洪讯红色预警阶段后接到学校领导信息:“若情况糟糕,请立即带队返回”时,他们仍然决定留下来,按照原定计划坚持到底。
为孩子们筹集爱心基金
两次的赴川经历,让王娟对当地的情况有了比较清楚的了解。她说,那里生活条件很差,为了改善生活,因此外出打工的人很多,也就有不少的留守儿童。这些孩子因为常年见不到父母,性格比较偏激,有的终日沉默寡言、闷闷不乐,缺少同龄孩子的生机和灵动;有的就十分叛逆,经常会厌学、逃学。而且由于缺乏关爱、疏于照顾,孩子们的个人卫生很差,身上常有擦伤刮痕,或者烫伤等。这些都让王娟很牵挂。
回校以后,王娟很快投入到调研材料的整理中,并积极思考留守儿童问题,希望可以找到好的解决方案。同时,她又把学校给予的实践活动奖励和营养补助共计5800元全额寄给因家庭贫困上不起学的孩子:邓丽、李媛媛、蒋少伟、范琼刚……。她还主动从自己大一学年的奖学金中拿出1000元成立了08级地理科学专业“川夏爱心基金”,并在辅导员刘学梅老师的指导与帮助下号召全班同学特别是奖、助学金获得者积极捐款。如今,该爱心基金已帮助多名同学挺过难关、继续学业。王娟说,她希望用自己的力量去关爱身边的更多的人,即使现在这份力量很微弱,但是她努力了,也坚持了。
“两年的暑期社会实践真的让我成长了很多,那些在实践中经历的种种磨难的锤炼,是一种自我能力、毅力和承受力的提升,每一个在这一过程用了心的人都会更加懂得感恩、更加珍惜现在、更加幸福,会觉得对于社会、他人又多了一份责任,曾经年少轻狂也会变成一种稳重平和、包容智慧。”王娟这样总结自己的支教经历,或许这也是所有支教志愿者们内心的声音。
王娟同学事迹简介
王娟,女,汉族,1989年12月生,中共党员,安徽师范大学2008级地理科学专业学生。 她将社会作为成长成才的第三课堂,在学好课堂知识、校园素质拓展的基础上,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专业实习等实践活动,努力将所学知识内化为综合素质、转化为职业技能、外化为服务社会的本领,在普及环保知识、传播地理科学、宣传防灾减灾等方面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贫困的她刻苦学习,成绩优异,曾获国家励志奖学金等。她连续三年带暑期社会实践重点团队深入四川地震灾区义务支教累计79天;经受余震不断、洪水、滑坡等重重考验,将热血青春挥洒在巴蜀腹地,并挂牌成立“五四爱心学校”四川分校,为灾区的孩子们义务支教,送去希望。她坚持用爱心回报社会,三年来毅然坚持用所获奖学金和勤工俭学所得在芜湖高校筹建起首个“川夏爱心基金”,该基金已累计资助贫困学子13人次,总额达一万八千六百余元。 王娟曾获省十大杰出青年志愿者和校十佳大学生、自强之星等荣誉称号,当选第十届团代会代表兼第十届学代会代表;她的感人事迹受到新华社、人民网、中国青年报等多家国家级媒体报道。
来源: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