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教育 名师精英   教育资讯   学校大全   学生时代   留学就业  

48位红装女“教师”的十年爱心支教接力

   

  新华网宁夏频道6月11日专电(记者郑一晗、张钦)汽车在黄土高原盘桓的山路上攀行,这里沟壑纵横,山峦起伏,随着地势的升高,已经难觅人迹。翻过一座又一座山岭,记者来到了位于陕西省靖边县周河镇的巡检司村世纪希望小学,探寻48位石油女工的十年爱心支教接力。

  2002年春天,24岁的夏文娟刚刚穿上长庆油田采油三厂石油工人的大红工装不久。长庆油田采油三厂办公区和家属区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首府银川市。从城市来到陕北山区,一个偶然的机会,她走进了离工作站不远的马崾岘小学(世纪希望小学前身),眼前的一切令她震惊。

  “学校就是一孔破窑洞,4个年级的20来个学生挤在一起,土砌的桌椅上搭着被虫子蛀空的木板,风从烂玻璃里灌进来。” 这些细节至今她依然记得很清楚。

  当时,学校仅有一名代课老师,只教授语文和数学。他告诉夏文娟,学校随时都有可能办不下去。

  离学校最近的南一增压站是井区下设的一个5人女子站,在得知学校的情况后,工人们心绪难平,商量着要为孩子们做些什么。

  “我们女工个个能歌善舞,音乐、美术、手工都能教,何不就给孩子们多开些课程呢?” 夏文娟的倡议一提出就得到了大家的热烈响应。

  小站的工作很辛苦,女工们承担着原油收转、计量、外输等任务,一个班要连续工作24小时。尽管如此,她们还是选择牺牲倒休时间,轮流给孩子们上课。

  提起上的第一堂音乐课,夏文娟忍不住笑了,“开始孩子们都怯生生地不敢唱,结果一个个放开了之后,声音挡都挡不住。有个孩子把嗓子都唱哑了,满头是汗。”

  为了上好课,女工们自己先当起了学生。“买碟跟着学舞蹈动作,还从专业书里学一些教学方法。”记者在增压站看到,女工们亲手写的教案一摞一摞堆了老高。

  在陕北的贫困农村,很多孩子冬天还穿着单布鞋,甚至没有袜子穿。夏文娟和工友们在油田发起捐助,为孩子们筹来了崭新的校服、文具和课桌椅。

  63岁的杨四芳聊起这些“红衣”老师们,夸个不停。“没有她们,娃恐怕命都没了。”

  2007年,杨四芳的外孙任如兵在放学途中不慎跌入深沟,肝部大面积破裂,是油田的工人把孩子送到了医院,还给孩子凑了医药费。

  大山里,“红装”老师们洒下了青春的汗水,也收获了孩子们最质朴的爱。

  夏文娟说,每到秋天小站里就堆满了孩子们送来的一捆捆野菊花,为了摘到清早的野菊,他们仅有的几身衣裳都被露水沾湿了。“有一年冬天,娃娃冒着大雪走了老远的山路,就为了把自家窖里存的梨子拿给我们吃。”

  今年6月,女工们的支教接力走过了第十个年头,长庆油田第三采油厂把参与过支教的女工和已经毕业的学生们请回了学校。

  31岁的杨艳华是女工们当中支教时间最长的。联欢会上,她和孩子们把彼此如何相识、共患难的故事排成了小品。

  “彩排的时候,排一次哭一次。以为今天不会哭了吧,眼泪还是不自觉就流出来了。”杨艳华说。

  十年里,从最初的5个人开始,增压站前后有48名女工在学校支教,累计授课达2600多课时。

  如今,学校搬进了宽敞明亮的校舍,还通上了暖气,门前崎岖的山路变成了整洁的柏油路。从这里走出的孩子们,唱着城里孩子会唱的流行歌,说着标准的普通话,有的还成长为山区家喻户晓的“广播员”。

  2008年,已经支教6年的杨艳华由于工作调动离开了学校。“当时觉得很遗憾,但是想到有其他工友接替我,也就放心了。”

  “现在一有机会我就回来看看,去年我还参加了一场学生的婚礼,就在离学校不远的地方。”杨艳华用手指指大山那边,脸上露出欣慰和满足。(完)
来源:新华网宁夏频道

1
看不清楚?请点击刷新

人物展示

本周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