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淌在笔尖的师恩
因病失去听力三年后,我以班级第三、年级靠前的成绩从一所偏僻的乡镇中学考进了县城的重点高中,那是一座美丽的校园,四处激荡着青春与激情。就是在那里,我遇到了改变我人生的潘小华老师。
高二文理分科我被分到一个新的班级。开学第一天,坐在陌生的教室里,望着周围陌生的同学,我心中不禁有些惶恐。自从失去听力后,虽然学习上很自信,相信别人能做到的,只要努力,我也可以做到。但却一直很害怕和陌生人交流,更不敢在陌生人面前大声说话,在以前的班上很多时候都是独自一人埋头苦读,以至于一年下来,竟然只认识坐在我周围的为数不多的几位同学,和各任课老师更是几乎从没有过交流。那时的我还是一个自卑、羞涩的乡村少年。
我坐在座位上心不在焉地埋头翻着书,头脑中却在猜度着新的班主任会是谁,不经意间抬头却发现讲台上不知何时已经站着一位很年轻的老师,戴着眼镜,举止优雅,像刚毕业的大学生。只见他在黑板上飞快地写下三个字——潘小华,没想到这位老师不仅人年轻,而且连名字都这么“年轻”、可爱。想到此,心里对他有了几分亲切感,这份亲切感或许更来自于我们之间年龄的相差无几。
紧接着,他在黑板上写下一行字,要求我们每个人写一份新学期计划,我是班上第一个写好交给他的,潘老师看过后,招手示意我去教室的外面,我慌忙返回座位带上纸和笔局促不安地走出教室,教室外面,老师已经站在不远处微笑地注视着我,待我走近,怯怯地轻声喊了一句“潘老师”,他微笑着轻轻点头然后接过我手中的纸和笔,将纸托在左手上快速地写着什么。不一会儿,他将写好的话递给我看,原来在开学前潘老师已向我的原班主任了解过我的情况,话中他还鼓励我继续努力,争取取得更好的成绩,并说如果学习生活上遇到问题随时可以找他。看到这些文字,我的心里既激动又感动,不知该说些什么,面红耳赤中鼓起勇气迎着老师注视的目光不停地点头。老师依然微微笑着,目光亲切,看上去没有半点老师的架子,反倒更像是一位朋友,一位随和、亲切的好朋友。
潘小华老师除了负责班级事务外,还教我们数学课。他的数学课没什么与众不同,唯一的特点是板书极多,能从他工整流畅的粉笔字中找到每一个知识点、每一道例题的详细解答。夏天气温高的时候,两节课下来潘老师常常是一脸汗水,背上的衣服都被汗水浸透了。因为板书写得太细致,占用了过多的时间,结果往往下课了老师还得占用一些时间继续讲。这样一来,就有同学私下里笑称他为“拖堂大王”,但是在学校进行任课教师满意度调查的时候,班上并没有人对潘老师的“拖堂”表示不满。我不知道潘老师在课堂上写那么细致的板书是否有照顾我的因素,但是我喜欢他的数学课,因为在他的课上我可以用眼睛来“听”课。
学校的秋季运动会上潘老师交给我一项“重要任务”——负责班上同学的考勤。运动会开幕前潘老师交给我一张印有班上所有同学名字的名册,然后用笔告诉我校运动会期间每天上午和下午班上的同学都要到我这里报到,我的任务就是如实记录同学的出勤情况。在为期两天的校运动会上,因为肩负这项“任务”我认识了班上所有的同学,还和他们一起为班上的参赛选手加油助威,那一刻我没有意识到自己与身边的同学有什么不同,他们每一个人都是那么的友善、可爱,我开始真正融入这个班集体。在后来的相处中我还和班上不少同学成了好朋友、哥们儿。很久以后我才领悟到,校运动会中并没有要求学生必须出勤的规定,那项我们班特有的“任务”是潘老师为了帮助我走出自我封闭的心理藩篱而为我“量身定制”的。
有几次放假回家,上车时竟然看到了潘老师,原来我们有很长一段路是同车而行。每次他都让我坐在他的身边,然后从包里掏出随身带的纸和笔,关切地问我学习上是否存在问题、身体是否吃得消。同行的那一路,在不断颠簸的汽车上老师用这样一种方式和我交流。
高考后,我以专业第一的成绩考入天津的一所特教高校,再见潘老师是在三年后的春节。那天,突然收到班长发来的短信,说小P(同学们对潘老师的爱称)刚结婚,在市区置了新房,老师邀请我们几个同学去他的新家聚聚,还说潘老师让他一定叫上我。
聚会中,老师特地拿出纸和笔,让我坐到他的身边,关切地询问我的近况,还说以前给班长他们打电话的时候就问过我的情况。激动中,我仿佛又回到了三年前,汽车上,坐在老师的身旁“听”每一句话从老师的笔尖“说”出。我开心地向老师说起我在大学的学习和生活,说到开心处,老师也会高兴地笑起来。离开前,老师送给我六个字——健康、快乐、进步,并叮嘱我,有了好消息一定不要忘了告诉他。
高中毕业时,曾经的同桌在我的留言本上写道:“潘老师说过,我们一辈子都忘不了你,那是不用说的。”我也同样一辈子不会忘记,不会忘记数学课上潘老师详尽细致的板书,不会忘记那年秋天校运动会上老师交给我的“重要任务”……这些藏着一位老师对学生润物细无声的关怀与帮助;更不会忘记潘老师送给我的六个字——健康、快乐、进步,那将是我受用一生的座右铭。
作者:天津理工大学聋人工学院 张俊杰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