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影
倘若学生时代值得怀念,那么初中尤其让我梦绕魂牵,那一阶段,是在农村土坯房潮湿的教室里启蒙作文的混沌,尤其是王秀英老师的背影常常潮水般涌上心头。
从初一年级开始,王秀英就是我们的语文老师兼班主任。
王老师那时才二十几岁,师范毕业,个子不是很高,她走路不快也不慢,显得从容不迫,大方自在,恰到好处,充满着青春的活力。在我的记忆里,她是一个多才多艺的老师,除了教我们语文外,还教唱歌、绘画等。讲课时,一板一眼,抑扬顿挫,话语流畅,微笑淡淡。王老师字写的很好,上课时喜欢在黑板上板书,在黑板顶部写字时得掂脚,不长的辫子随着她胳膊的一伸一缩在花色上衣后背间钟摆般左右摇摆。一堂课下来,把不大的黑板写得几乎不留空隙,好让我们把重点的东西记下来。我则常常望着老师板书时美丽的背影去遐想。
我喜欢王老师,也喜欢她教的语文。她比较拿手的是文言文课,记得,第一次接触《李愬雪夜入蔡州》文言文时,她不是简单地说教,而是以你问他答的形式化解了其中的晦涩。也许,正是由于当年的积淀,才使像我这样的农村孩子在直面“之乎者也”时,不会手忙脚乱云里雾里。她常常拿着课本在教室里边走边带领我们朗读课文,那甜脆的声音、美丽的背影充满在整个阳光不太充足的教室里。特别是她拿着教科书到教室颇有弹性的走路姿势和下课回办公室的窈窕背影,至今记忆犹新,感慨万千。
我喜欢作文课,这与王老师的鼓励不无关系。她引导同学们观察生活中的细节,要求学生每天坚持写一篇日记,也常常把写得好的作文在课堂上宣读,鼓励学生提高写作兴趣,其中我的多篇作文在课堂上被宣读过,每每宣读的话语落下,教室里的掌声就响起。望着王老师转身的背影,我的心中满满的都是感激,一泓自豪情不自禁地溢满双眼。
王老师也带领我们勤工俭学,有时到田野里割草,有时也给生产队收割庄稼,她弯腰割草、割庄家的背影,在金色的秋天里显得格外高大,像鲁迅先生《一件小事》中写的那位人力车工人:“我这时突然感到一种异样的感觉,觉得他满身灰尘的背影,刹时高大了,而且愈走愈大,须仰视才见。”
30年的岁月如雪花纷纷飘散,30年的恩师记忆却难于淡忘,有时竟格外的清晰,格外的绵长。王老师的背影是她教书育人神韵的底版,轮廓或直或弯、或浓或淡,都是人生的一道题,答案永远在悠悠的三尺讲台之上。正如一首叫做《背影》的诗中写道:窈窕的背影,是一页不能再版的书,背影上那条长辫,仍装订着启蒙的记忆……
人生难得一恩师,恩师胜读十年书。
作者:河北省尚义县水务局 孟宪丛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