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建立老年健康友好型社会 促进老年人幸福
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胡鞍钢教授发言。他的发言题目是“开发老年人力资本 构建老年友好型社会”。人民网记者 张启川摄
人民网北京7月1日电 (记者常红 罗旭 刘茸)在今天上午举办的“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研讨会”上,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胡鞍钢教授以“开发老年人力资本 构建老年友好型社会”为题目做了发言。
胡鞍钢指出,中国应对老龄化可能是全世界人数规模最大、最复杂,也是最难的命题。需要用新的思路制定长期规划,特别是要提出制定中国老龄事业中长期规划。一般来讲,短期是指5年,中期是指10年,长期是指20年。所以,需要制定中国到2030年的老龄事业中长期专项规划。从老龄化的角度来看,需要共同构建老年友好型社会,这是一个核心的目标,也是广大老年人口的根本利益、长远利益,也可以说是现实的利益。
胡鞍钢认为,提出建设老年健康友好型社会的背景,正是人口国情发生了巨大变化。老年社会是不可逆转的,但是当前我国不仅老年人口规模巨大、速度巨快,最重要的是健康的威胁。其中慢性病已经成为最大的杀手。从全球来看,每年有1700万人过早死亡;从中国来看,特别是患有慢性病的数量,可以说是世界增长最快,而且主要是体现在中老年人,特别是老年人。
从社会管理来看,如何从消极老龄化向积极老龄化转变,如何从健康不安全的老龄社会向健康安全的老龄社会,或者健康友好型的老龄社会转变?胡鞍钢认为,这是我们确保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从长期来看,也是确保我们在2030年共同构建共同富裕社会的基本目标。众所周知,在任何一个社会的发展进程中,老年人口,无论是从政治上,还是经济上,都会被边缘化。事实上,居住在农村的那些老年人口,他们仍处在低收入,甚至是绝对贫困的条件下。
胡鞍钢说,“十二五”规划,如果我们的预期寿命如期达到74.5岁的话,就相当于向高收入国家方面接近。但是重点是老年人口和慢性病,如果能解决的话,就能够实现这一点。此外,从卫生部的角度提出了2020年的健康中国战略核心目标,就是希望能够到2020年达到77.0岁。其实我们更关心的不仅是提高人口预期寿命,也包括提高人口健康预期寿命。事实上,中国在这方面两个指标差距是比较大的。在2007年差距是7岁,据分析,这个数据是相当之高的,今后如果能构建老年健康友好型社会,这个数据会缓慢下降,但是即使如此,到2030年差距还会高达5岁,因此不仅要看人口预期寿命,还要看健康预期寿命及其差值。从这一点来看,就要提出老年健康友好型社会,使得我们能够找到国际可比较的量化指标。老年健康友好型社会就是要立足于全面健康,提出健康优先发展的战略思想,倡导建立以健康生活为基础,以促进健康,提高生命质量为核心,以绿色科技为动力,提倡健康社会文明,追求经济社会与健康之间的协调发展,也是我们称为未来最大的中国社会工程,以便应对老龄化的严峻挑战,确保老龄、老年健康友好型社会的政策目标得以逐步地实现。
胡鞍钢说,建立和设计老年健康社会包括四个核心原则:公平原则,效率原则,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原则,特别是对老年健康服务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胡鞍钢认为,对老年人来讲,有社会保障就有一半的幸福,所以称之为“0.5保障=0.5幸福”。无健康的社会保障就没有幸福。既有社会保障,又有健康,就是幸福。就是0.5的幸福加上0.5的幸福,就等于1.0的幸福。胡鞍钢认为,通过有效地建立老年健康友好型社会,那么一定是世界最大的老年幸福的社会。
来源: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