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关注 社会聚焦   观点看法   人间冷暖   热点话题  

试论文化自信的思想内涵与时代价值

   

    在中国共产党庆祝建党九十五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站在新的历史关头,回顾了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不懈奋斗的光辉历程,展望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光明前景,向全党郑重提出了八个方面“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新要求。尤其是首次将文化自信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并列阐述,强调指出文化自信更具有基础性、广泛性和深厚性。作为新的时代课题,把文化自信上升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第四个自信”,既显示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更趋成熟,又彰显出实现民族复兴伟业之路上的文化自强,不仅进一步丰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也为强国自信提供了更根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治国理政新思想新实践的重要体现。为此,全面系统深入认识文化自信的思想内涵与时代价值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深远历史的意义。
    一、坚持从理论高度出发,充分把握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时代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高瞻远瞩、思想深邃,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点,发出了中国共产党人与时俱进的时代最强音,具有高度的文化价值和理论水准,是一篇与时俱进、继往开来的马克思主义纲领性文献,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治国理政的行动指南。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通篇强调了十次“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作为贯穿全篇讲话的灵魂,深刻阐释了中国共产党人葆有初心、继续奋斗的坚定意志,主要包括如何将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为与中国实际和时代特点相结合,如何将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如何将道路、理论、制度、文化“四个自信”高度统一起来,如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加快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如何通过改革开放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如何始终践行一切为了人民、依靠人民的宗旨,如何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如何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集中体现了共产党人不忘本质,不忘历史,不忘初衷,不忘品格的特质,既为全党把舵导航、指路明向,又为全民提振精神、凝聚力量,其扎实简洁的文风令人耳目一新。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解读自《华严经》,意思就是说一个人做事情,要始终如一地保持当初的信念,最后就一定能取得成功。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把党的建设伟大工程,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伟大梦想,与我们正在进行的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作出了时代价值和政治内涵的延伸。那么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是什么?沿着什么方向、什么道路如何继续前进?我理解,共产党人的“初心”,铭刻在党章、准则中,是身临起点时的承诺与信念,是面临困境时的责任与担当,是共产党人“最初的愿望”。然而在现实中,有些党员干部对“初心”已经有些淡忘、缺失甚至违背,淡漠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我们是否离人民越来越远,是否忘记了“初心”?这个问题,每一个党员都要认真地拷问自己的灵魂。在新的历史关头,习近平总书记连续提出十次“不忘初心、继续前进”,警示全党一定要在道路、理论、制度、思想、灵魂坚守上保持清醒,否则就失去了共产党人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就会在前进道路上迷失方向。
    “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体现了“知行合一”的核心思想。不忘初心是“知”, 继续前进是“行”,只有把两个方面统一起来,才会方得始终,找回初心,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目标。“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以知促行、以行促知,知行合一,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调研时反复强调的观点。“不忘初心”阐释了共产党人最大的“知”,“继续前进”是指引党的事业继续前进的“行”。习近平总书记的提法不仅是单纯出于语法的严谨和逻辑的严密,更是作为党的领袖,在深刻分析国内国外、党内党外面临形势的基础上,审时度势、高瞻远瞩、深谋远虑的结果。因此,深刻领会这一重要指示精神,坚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不忘初心、慎终如始,是全党上下永葆奋斗精神和赤子之心,凝神聚力决胜全面小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
    二、坚持从客观实际出发,进一步提高对文化自信重要性的理解和认识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等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在此基础上,把文化自信与其它三个自信并列提出,特别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 足见文化自信在他心中的分量。习近平总书记旗帜鲜明地提出“文化自信”,回应了社会上包括党内存在的自信缺失、迷信别人、迷失自己的现象。当前,一些党员干部群众淡忘、缺失了对共产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对改革开放的信心,面对一些错误思潮人云亦云、没有定力,这都是缺乏自信的表现。
    什么是自信?从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出发,它包含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自”,自就是自己、自身,即自己所在的国家、民族、团队、族群、家庭、团体以及自身所处的环境,自身所处的地位,自身所履行的使命。因此,“自信”强调的是对自己、自身的信心。另一方面是“信”。所谓信,就是信念、信仰、信心,具有强大的能量。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有了‘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的勇气,我们就能毫无畏惧面对一切困难和挑战,就能坚定不移开辟新天地、创造新奇迹。”
   ——文化自信是确保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要前提。
    文化是什么?文化有上百种定义,但没有一种得到国际公认的、权威的注解。在我看来,文化天然具有民族的DNA,每个民族的文化特点都不尽相同。生生不息的文化传承和发展是推动各民族进步的不竭精神动力,“和而不同”恰恰是中华文化的魅力所在。从历史唯物主义出发,中华文化创造了璀璨博大的华夏文明,但也经历了无数坎坷和曲折,特别是近代以来,对中华文化的误判,或以自我封闭、自高自大的面目妄自尊大,或是以妄自菲薄、自残自灭的态度自毁长城,这些都戕害了文化自信,导致了文化自信的缺失,给国家和民族造成了深重的灾难。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在《1999:不战而胜》这本书里露骨地提到,“当有一天,中国的年轻人不再相信他们老祖宗的教导和他们的传统文化,我们美国人就不战而胜了”,从另外一种角度,反映了文化自信的极端重要性。
    习近平总书记充分认识到了文化价值,特别是文化自信对于国家自强、民族自立的极端重要性,是奏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序曲。他常怀忧患之心,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多个场合反复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大意义和时代价值。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关注文化、关心文化,传播文化、运用文化,他对文化重要性的认识已经超越了就文化谈文化的历史局限,而是把文化上升到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建设的高度和国家战略的新层面。他反复强调“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从中我们可以深刻地体会到,习近平总书记坚定文化自信的信念,来自对时代发展潮流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深刻把握,来自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来自对中华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不移的信心。
    然而事实不容忽视,我们虽然有强大的文化根基和强劲的发展势头,但目前还只是文化大国而不是文化强国,特别是文化软实力的表现与物质硬实力的日益强大相比并不相称。那么,如何实现文以化人,文以载道,践行文化自信,提高文化自信,让中华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欲人勿疑,必先自信”,只有坚定的信心,才有坚守的从容。树立文化自信,必须以文化自觉为前提。所谓文化自觉,就是自觉认清以文化人的神圣使命,自觉以文化提升人的素质,进而实现社会政治经济生态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基于此,作为文化工作者,我们要站在全局的高度,以鲜明的文化自觉,深切地意识到“文化自信”不仅是理论,更是支撑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来源;深切地意识到“文化自信”不仅是概念,而是源于优秀传统文化的底蕴,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过程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蕴含着“国民之魂,文以化之;国家之神,文以铸之”的宏伟力量;深切地意识到“文化自信”不仅是口号,而是渗透到民族灵魂、国家治理、精神家园的不懈追求,体现了国家治理体系“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治国方略,昭示着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蓬勃生机和实现中国梦的光明前景。
   ——正确认识和把握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的深刻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文化自信不是凭空的自信,“自”就是靠自己。这种自信,来源于对中华民族、中华文化DNA的自爱、自尊,来源于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自觉、自立,来源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成就的自豪、自强。六祖慧能说过:“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从心而觅,感无不通”,“心”就是自己,不迷信别人,不迷信神仙皇帝,任何事情只要有这种信念,就能聚精会神、就会相得益彰。
   (一)文化自信是更基础的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五千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文化自信历来就是弘扬和激励一个民族和国家奋发进取的精神食粮,是在充分认同和自我肯定自身文化价值的基础上,产生的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在我看来,坚持文化自信既是中华民族信仰、信念的底气和支撑,也是支撑社会主义事业发展“道路、理论、制度三个自信”的基础。坚持文化自信,就是坚持文化认同,进而才能产生民族认同、国家认同和政治认同。如果缺乏文化自信,那么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就必然丧失了存在的根基和土壤。所以,必须把文化自信作为道路,理论和制度自信的落脚点、支撑点和关键点,以锐意进取、催人奋进的不竭动力和勇于担当、坚守持久的定力,牢牢夯实基础,培植起社会主义事业的参天巨树。
   (二)文化自信是更广泛的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民族具有5000多年连绵不断的文明历史,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深刻揭示了文化自信的广泛性来源于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自身,一方面辉煌灿烂的中华文化以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的广阔胸怀和深度自信,在哲学、天文、数学、艺术等人类涉足的全部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长期在世界历史上处于领先地位,留下了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和精神烙印。另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普世性的特质,“道法自然”“天人合一”“和而不同”等以东方智慧独有的特质,在解决当前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各种矛盾上更具优势,国内外古今众多的思想家、政治家、艺术家和学者们纷纷从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中汲取智慧,解锁迷惑,寻找路径。毫无疑问,文化自信广泛深入到社会的一切行动之中,渗透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四种自信”相互存在,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既是中华民族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中长期领跑的根本和底气,也是实现民族独立自强,推动社会主义事业快速健康发展的强大力量,更是实现中华民主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不竭动力。
   (三)文化自信是更深厚的自信
    《礼记》有云,“穷高极远,而测深厚”,所谓深厚,我理解为厚重博大。文化自信之所以更深厚,体现在我们传承了富涵千年智慧的文化积淀,拥有了吸引世界眼球的大国软实力,容纳了蕴含传统精华的新价值观,吹响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前进号角。作为“四个自信”的有机构成,道路是路径方向,理论是行动指南,制度是行为规范,而文化既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核心层面。在我看来,道路、理论、制度外化于行,文化内化于心,在潜移默化中深入到每个人的内心成为一切行动的“基因”,成为民族的精神家园,是最深远、最稳定、最长久的定力和传统。同时,树立文化自信,其影响不仅深厚,而且深远。文化自信决定了一个民族的思维模式、行为方式和价值准则,既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又融汇入道路、理论、制度之中,发挥了深度调和、有效支撑的作用。唯有此,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才能真正构成四位一体的有机整体,进而迸发出强大的发展合力,为实现民族复兴注入持久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持。
   ——深刻认识文化与自信的辩证统一关系
    文化与自信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知行合一、缺一不可。历史上出现国很多深刻的教训,都是因为在某一个方面存在缺失,或就文化说文化,就知说知而不重行,空而论道、空谈误国;或者妄自菲薄、自毁长城。古人曰:“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为政贵在行”,“以实则治,以文则不治”,比如战国时期的赵括,只会“纸上谈兵”,以致40万赵军全军覆没,赵国从此一蹶不振直至灭亡。魏晋时代,风流名士以清谈为风尚,被王羲之砭为“虚谈废务,浮文妨要,恐非当今所宜”,后人更是批评两晋亡于清谈,遂有顾炎武“清谈误国”之说。这类误国之鉴,发人深省。这两个方面,我们都要极力避免。一方面要崇文兴文,“文以铸之、文而化之”,推动文化的力量成为国家和民族的灵魂,铸就国家和民族的品格;另一方面要自立自强、自尊自爱,把坚持文化自信作为弘扬中国精神的源动力,凝聚中国力量的向心力,坚守中国道路的稳定力。正确处理好文化与自信两者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三、坚持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正确厘清文化自信的基本概念和内涵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传承数千年而历久弥新,体现着中华民族形成和传承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其中最核心的内容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礼记·大学》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中华文化一贯秉承的价值追求;《易经》云:“尊时守位”“知常明变”“开物成务”,阐述了天地人三才之道会通,最终建功立业的奥妙。此外,“天人合一”的社会理想,“以人为本”的治国理念,“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处世之道,“儒法并用”的治理思想,“和而不同”的东方智慧等,始终是中华文化的活水源头。
    习近平总书记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坚定倡导者和精深者,以深厚的民族文化认知力,反复告诫我们“一定要通过学习树立对五千多年文明的自豪感,树立文化的自信、民族的自豪感。”那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自信的概念和内涵是什么?我理解,文化自信就是对中华文化的自信,特别是站在新的历史出发点,全面把握和认识好文化自信,对认识当前历史特殊国情,坚定社会主义道路方向,实现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具体来看,至少包括以下六个方面:
   ——文化精神
    所谓文化精神,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多次阐释的“中国精神”,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精神的高度概括,抓住了中国精神的实质,彰显了中国精神的民族特质和时代属性。作为文化工作者,我们要高举弘扬中国精神的伟大旗帜,切实担当起塑造灵魂工程师的社会责任。
   ——文化哲学
    就是要秉持“以天为则、以人为本、以民为本、天人合一”的文化哲学。以天为则,就是尊奉自然、尊重自然规律。以人为本,是指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本。以民为本,就是要时刻牢记权力来源于人民、人民是国家政治的基础、人民的幸福生活是执政的目标。天人合一,就是顺应自然规律,有所为有所不为,实现与社会、自然和谐相处。我们的文化工作秉持这一哲学思想,工作的方向就是正确的,文化成效一定是明显的,我们的失误就会坚少,文化自信就会越来越强。
   ——文化标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文化自信,源自三种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彰显了我们的文化自信不仅具有传统的底蕴和历史的根基,更是扎根当下,面向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植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从中汲取源源不断的生命力滋养,也在波澜壮阔的革命和建设、发展实践中谱写出昂扬奋进的时代赞歌。
   ——文化价值
    简而言之,就是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即习近平总书记提炼概括的“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形成对文化自信的深厚滋养。如果把这些蕴含时代价值和文化传承的种子深植在亿万民众的心田,人民就一定有信仰,国家就一定有力量,民族就一定有希望。
   ——文化安全
    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是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的重要观点。文化是民族的根脉,是民族之魂。改革开放以来,文化安全意识淡薄的现象有所抬头,情报泄密、文物流失等危害国家安全、文化安全案件时有发生。因此,我们要站在文化安全关乎国家安全、国家利益的高度,绷紧文化安全这根弦,肩负起文化安全的任务和责任,正确处理好文化主体内部与外部、文化传承与创新、文化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实现文化自强的同时切实维护好文化安全。
   ——文化体系
    即实施“一个工程”、构建“五个体系”。“一个工程”,就是着力实施文化精品创作工程,创造一批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艺精品,以文艺特有的力量引领风尚、教育人民;“五个体系”,就是着力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着力完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产业体系、文化市场体系、对外文化交流体系,用文化力量服务社会、推动发展。实施“一项工程”、构建“五大体系”既是当前推进文化繁荣发展的重点工作,也是树立文化自信的实践平台。
    优秀的文化传承、强大的国家实力、伟大的人民力量,是我们坚持文化自信的强大底气。树立文化自觉,践行文化自信,对于民族自强、国家命运的影响更加深远,对于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尤其至关重要。作为文化工作者,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过程中使命光荣、责任重大,既要积极认识、研究文化自信,更要把文化自信融入到具体实践,以更加主动的姿态和更加务实的作风,打造更多具有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特色亮点工作,为提升全社会的文化自信作出更多更大贡献!
 (作者系河北省文化厅党组书记)

 

 

来源:中华人物河北网

1
看不清楚?请点击刷新

人物展示

本周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