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关注 社会聚焦   观点看法   人间冷暖   热点话题  

公车预算公开越详细越接地气

   

  3月17日上午,北京各级部门在官网陆续“晒”出今年的“三公预算”。2014年,北京市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总收入约两千万元,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总支出一千七百万元。据公布情况,各个部门今年的“三公经费”都大幅减少,多数部门购置公车今年都是零预算,公车预算具体到过路费等。(3月17日《北京晚报》)

  此次北京各级部门“三公预算”公开的最大亮点是,公车使用具体到过路费。过去,预算单位通常只是公布公车运行费的总数,具体怎么花的公众很难弄清。今年北京市级部门除了公布运行费总数外,还要公布公车的燃油费、维修费、保险费和其他支出四项费用,其他支出包括过路过桥费、租车费等,让公众对公车运行费有更加细致的了解,此举可以说是车改的一大进步之举。

  预算公开不仅是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一大进步,也是社会民主进步的体现,是政府与公众之间良性沟通与互动的体现,有利于公众行使政府财权监督,推动法治政府建设。曾几何时,公车预算这笔账之所以让人大呼看不懂,原因是太过笼统,比如每个单位配了多少辆车,都是什么规格,保养费用多少,如果这些数据能够具体化,效果会更好一些。但在现实当中,很多地方的预算公开往往是“一锅煮”。

  从财政部网站上查看部分省份2014年的预算草案,公务用车预算比往年有不同程度削减,但如何使预算公布让公众能看懂、看透,公开内容更贴近百姓的关注与疑问,而非一“晒”了之。在“三公经费”中,公车支出占“大头”,仅仅是预算公开还不够,关键是这些信息要让公众看得懂。北京公车使用具体到过路费,就是一个“接地气”的表现,公众不仅知道花了多少钱,还知道办了什么事。

  这不仅是民众最想获悉的内容,也是政府赋权于民的一次真改革,表明政府敢于公开的决心,使公众对更多政府部门花钱的细节得以了解和掌握,这是需要勇气和胆识的。如果说公车纳入预算管理是第一步,那么公车预算公开越来越具体,无疑是一个很大的进步,值得其他地方效仿和借鉴。

  整个“走廊医生”兰越峰事件都指向了性格“荒谬”与权力“荒谬”,让人始终看不到法治的尊严。上访无非是有理有据地反映情况,或是无理取闹地诬告。情况属实与否,都应该依法依规进行查处或问责。如果,兰越峰的问题一开始就以法治思维去解决,又何至于如今这般的“荒谬”与尬尴。

  ——赵勇

  尽管敢于说“分分钟可以搞垮一间厂”的索贿环保官员仅是个案,但集中在环保执法监管等重点岗位的环保官员案件,已呈现出增多趋势,几乎所有环境污染事件中,都有监管缺位的影子。在污染事件问责中,失职者仅仅背个处分或“摘下官帽”,加大对环保领域失职渎职犯罪的打击力度仍大有可为。 ——梁江涛

 
 
来源:石家庄新闻网   由中华人物河北网编辑上传
1
看不清楚?请点击刷新

人物展示

本周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