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市原政法委书记汪建设的陨落轨迹
【成长】
从农民到副县长
汪建设是黄山黟县马道村人,家中四个兄弟一个妹妹,汪建设排行老二。在村里人记忆里,汪建设很老实。
这些天,吴禾苗偶尔想起汪建设,不时感叹,一个穷巴巴的农村孩子,没啥背景,能当上个副厅级官员不容易。
吴禾苗与汪建设是初中同学,两人邻村。他们的同班同学还有汪秀霞。
吴禾苗记得,汪建设的父亲曾是黟县司法局干部,不过一家人在村里住。
汪建设读初中那会儿,在农村,温饱还是大问题。十几岁的孩子,放了学也要下地干活。汪建设和吴禾苗一样,放学回家拿起背篓,就会去打猪草。
初中毕业后,吴禾苗和汪建设的大哥相继当兵。汪建设和汪秀霞考上了高中。
后来,吴禾苗听朋友讲,汪建设高中毕业后一心想考大学,白天挖水渠挣工分,晚上点煤油灯复习。
点灯要挨骂。汪建设的父亲会说“费钱”。后来汪建设白天干活,晚上跑到黟县城里,和几名同学在汪秀霞家学习。汪秀霞的父亲在县里工作,家里有电灯。
对于这段往事,汪秀霞说,汪建设在务农期间做过“民兵营长”,还干过村副书记。“他做事深思熟虑,想做的事定能做好”。她称,结婚近30年,汪建设仍然是她最崇拜的人。
1978年,汪建设考取安徽大学哲学系。
1985年吴禾苗转业回乡,在县政府做了名司机。此时的汪建设,是县委书记的秘书。几年后,调任县城建局局长,再后来,出任副县长。
【“建设”】
拆迁“带头大哥”
1996年6月,汪建设的名字第一次出现在《休宁大事记》,他被任命为休宁县委常委、副书记。1998年初任县长,当年10月任县委书记。
1998年,休宁引来了该县历史上最大投资,浙江省汇鑫工贸集团,投资1.3亿元。
多名接近汪建设的人士称,上世纪90年代末的汪建设,留背头、打摩丝,腰间挂着手机、呼机。字写得漂亮,舞跳得好,歌唱得好,擅长《潮湿的心》。
多名受访者称汪建设大搞建设并不惜强拆。汪建设在休宁,三件事常被退休干部提及。一是“再造一个休宁城”,二是建设一个工商城,三是把“古文物”牌坊挖到一起建景区。
拆迁的事,汪秀霞有耳闻。她称有些领导摆不平的事,经常会推给汪建设。因此县委书记汪建设“冲锋陷阵”,经常晚上到难拆户家中“做工作”。
休宁五城镇人黄科说,镇上几百年的贞节牌坊,被汪建设带人强行挖走。他说当时村民为保护牌坊,与拆迁者发生冲突。
李林(化名)是休宁司法系统干部,记得那次挖牌坊,他是半夜被叫起来的。当时去了两三百人,汪建设坐在车里指挥。
休宁县小南门村几名村民称,有次县里将一个化工厂项目安置在村边,村民为此堵厂门,汪建设带着几十名混混赶到,指着村民说,“只要不打死就行”,十余村民随后被追打。
多名受访官员、退休干部及村民,均称见过汪建设与一些社会无业人员过从甚密。不少“混混”因承揽土地工程发了财。
今年12月8日,新华社发布汪建设被移送司法机关的消息。12月20日,安徽省纪委一名曾参与办案人员称,汪建设案尚不便透露具体内容。
据知情人士介绍,今年3月9日,汪建设在前往黄山某县途中被带走调查。今年6月印制的黄山党政机关号码簿上,已找不到汪建设的名字。
知情者称,汪建设被带走后,学习汪秀霞一事已悄然而止。
□新京报记者 孟祥超 安徽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