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国学 国学名家   百家争鸣   海外汉学   国学宝典   国学智慧   古为今用  

王国维

   

王国维

王国维

字号:初名国桢,字静安,亦字伯隅,初号礼堂,晚号观堂,又号永观
生卒:1877年12月3日~1927年6月2日
年代:清末民初
籍贯:浙江海宁市盐官镇
评价:著名学者,被誉为“中国近三百年来学术的结束人,最近八十年来学术的开创者”


一、家世渊源

  王氏家族的先世祖籍开封。《宋史》有王氏先世王圭、王光祖传,远祖王圭、王光祖、王禀、王荀四世,均以战功显赫,其中王圭、王禀及王荀死于国难,尤以王禀于靖康元年,在太原抵抗金兵,守城御敌而殉国,是一位勋绩卓著的抗金民族英雄。王禀之孙王沆随宋高宗南渡,袭安化王爵,赐第盐官,遂定居于此,已有八百余年的历史。到王国维的父亲王乃誉,已是宋安化郡王三十二世裔孙。海宁旧有安化王祠,始于明弘治年间,嘉靖壬子年毁于火,后又重建,移之邑治之东,今旧祠已不存。王氏家族因抗金名将王禀及袭封前爵、赐第盐官的王沆,在海宁受到当地人民的长期敬仰。王国维对此也深感自豪,撰有《补家谱忠壮公传》。

二、生平经历

  王国维于1877年12月3日(清光绪三年旧历丁丑十月二十九日)生于浙江海宁市盐官镇双仁巷,自1877年出生到1899年赴上海就读农学社及东文学社以前,他的童年、青少年时期主要是在海宁故乡度过的。四岁时,母亲凌夫人去世,他和姐姐蕴玉的生活主要由叔祖母照顾,而他的读书生活,则主要受到其父王乃誉的影响。王乃誉,字与言,号莼斋,早年读书并习贾于茶漆肆,贸易之暇,攻书画、篆刻、诗古文辞,博涉多才,治学精进不穷,尤于书法、画理用力最勤,著有游目录八卷,古钱考一卷及其它文稿,题画诗、画粕等数卷。王国维生活在一个富有文化修养的家庭里,从小聪颖好学。1883年,他七岁起,先后入邻塾从师潘紫贵(绶昌)及陈寿田先生就读,接受过塾师的启蒙教育,并在父亲王乃誉的指导下博览群书,涉猎了传统文化的许多领域,并初步接触到近代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和维新思想,逐步形成了读书的志向和兴趣。

  1892年,王国维入州学,名在第六十余名,同年赴杭应府试未取。1893年,又赴杭应科试不第,1894年赴杭州考人崇文书院。他自从考入州学后,并未用主要精力准备应试,而是从博览群书中产生了对史学、校勘、考据之学及新学的兴趣。1894年甲午战争以后,大量的西方文化科学向中国输入,王国维接触到新的文化和思想,产生了追求新学的强烈愿望。虽然因为家贫而不能以资供其外出游学,他仍关心时事,研读外洋政书和《盛世危言》、《时务报》、《格致汇编》等等,至1897年,他在同邑陈枚肃家任塾师时,很不安心在家乡为人作家庭教师,由其父为之请人推荐留洋学堂,向往出国留学。

  1898年正月,王国维由父亲王乃誉亲自陪送,踏上了赴上海求学的航程,由水路抵沪,入《时务报》馆。二月,入罗振玉所办东文学社。其时在《时务报》社师事维新派人士欧榘甲,在东文学社从师日本教师藤田八丰、四岗佐代治,学习日文之余,兼学英文及数理等。是年戊戍变法,六君子遇害,王国维深感不平,“颇有扼腕槌胸、搔首问天之慨”(据王乃誉《日记》)。1900年春,王国维为参加出洋考试及安排赴日留学事奔波,在罗振玉的资助及藤田、田岗两位日本教师的帮助下,于1900年12月赴日本东京物理学校学习。因病于次年农历四月二十六日由东京返国抵沪,五月返家养病。八月后,赴武昌农学校任译授。王国维的编译工作,始自王氏在东文学社时期,日本留学后,他又在罗振玉办的《教育世界》发表了大量译作,继而成为该刊的主笔和代主编,通过编译,并加以自己的论述,介绍了大量近代西方学人及国外科学、哲学、教育学、美学、文学等领域的先进思想。他从1898年到上海(时年二十二岁),至1906年三十岁其间,除在东文学社、东渡日本留学,还曾任教于南通师范学校、江苏师范学堂等。此时他以攻哲学为主,研究了康德、叔本华、尼采哲学,兼英法诸家,结合先秦诸子及宋代理学,又攻西方伦理学、心理学、美学、逻辑学、教育学,所译心理学、逻辑学名著有开拓之功。他自称这一时期为,“兼通世界之学术”之“独学”时期。代表作有《红楼梦评论》及《静庵诗稿》、《人间词》。此外王国维曾担任学部总务司行走、学部图书编译局编译。三十岁以后,转治文学。他第一次全面地向国人介绍了俄罗斯文学家托尔斯泰,并对莎士比亚、但丁、歌德等进行介绍和比较,介绍了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名著及英国十九世纪浪漫主义诗人拜伦等人。同时,王国维还对美学、词学进行研究,写出了著名的《人间词话》,对中国戏曲史进行研究,撰有《曲录》等多部著作,为《宋元戏曲考》的完成奠定了基础。

  1911年辛亥革命后,清政府解体,王国维携全家随罗振玉东渡日本,侨居四年余。在罗振玉的帮助下,有机会静下心来做学问,研究方向转向经史、小学。他与罗振玉一家相邻居,平时互相切磋,往返论学,协助罗氏整理大云书库藏书,得以尽窥其所藏彝器及其他石器物拓本,并与日本学者广泛交流,学力乃骎骎日进。他在《国朝金文著录表序》中说:“东渡后,时从参事(指罗氏)问古文字之学,因得尽阅所藏拓本”。他治甲骨文字,始于此时。由于专力于研究新发现的史料,并能以古文字学为基础,研究古史,从古器物到古代书册、服装、建筑,所涉甚广,著述甚丰。此外,在戏曲研究方面亦有重大的突破,所著《宋元戏曲考》,被誉之为“戏曲史研究上一部带有总结性的巨著”。在日本期间,王国维有感于时局动荡和清王朝灭亡,结合人生体验,有诗作问世,编定诗集《壬癸集》。这一时期,他的生活颇安定,学术上也更有成就,他自述此间“生活最为简单,而学问则变化滋甚。成书之多,为一生冠。”只因生计问题,有同乡邹安邀其返沪,为英国人哈同编《学术丛编》杂志,他不愿再以全家生活有累罗振玉,遂于1916年回国。在哈同“广仓学窘”《学术丛编》任编辑主任,兼仓圣明智大学教授。主要从事申骨文字及商周历史研究,作出了超越前人的成就,曾参与编摹《浙江通志》,为江南著名藏书家蒋汝藻编《乌程蒋氏密韵楼藏书志》等。并将辛亥以来重要的研究成果,编成《观堂集林》,其中《艺林)八卷、《史林》十卷、《杂林》二卷,对后世具有很大的影响。

  1923年春,当时溥仪小朝廷要选海内硕学之士,王国维经升允推荐,到北京充任逊帝溥仪的南书房行走。按清代惯例,在南书房工作,大都应是进土、翰林以上学问渊博的著名人物,王国维虽只是布衣出身,以他的学识,与杨钟羲、景方、温肃三人同时入南书房工作,有幸得窥大内所藏,曾检理景阳宫藏书。次年冬,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驱逐溥仪出宫。王国维引为奇耻大辱,愤而与罗振玉等前清遗老相约投金水河殉清,因阻于家人而未果。“南书房行走”的工作也由此结束。

  1925年,胡适、顾颉刚等人因崇仰王国维的学问,推荐他担任新成立的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王国维推而不就院长职,仅任教职,讲授《古史新证》及《说文》、《尚书》等课程,从事《水经注》校勘及蒙古史、元史研究,与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李济被称为“五星聚奎”的清华五大导师。他以其精深的学识、笃实的学风、科学的治学方法和朴素的生活影响了清华学人,培养和造就了一批文字学、历史学、考古学方面的专家学者,桃李门生、私淑弟子遍充几代中国史学界。同时他自身的学术也更加精进,学术成果丰硕,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其论殷周、释甲骨、释钟鼎,处处卓绝,语语精到,皆出自己心得、发明和独创,对古代历史古代地理等研究做出重大贡献,博得海内外学人的推崇和尊敬。

  1927年6月2日,国民革命军北上时,王国维留下“经此世变,义地再辱”的遗书,自沉于颐和园鱼藻轩昆明湖,在其五十岁人生学术鼎盛之际,为国学史留下了最具悲剧色彩的“谜案”。8月14日葬于清华园东一里西柳村七间房之原。清华大学有王国维纪念碑,至今仍存。1960年1月清华大学因基建迁其棺于北京福田公墓,一九八五年八月树碑,由著名金文专家、受业弟子、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戴家祥撰碑记,著名书法家沙孟海书碑文。

三、学术贡献

  王国维学识博大精深,著述宏富,通日、英、法诸国文字,先后在哲学、文学、戏曲史、甲骨古文、古器物、殷周史、汉晋木简、汉魏碑刻、汉唐史、敦煌文献及西北地理、蒙古史、元史、图书管理学、版本目录学等多学科研究中作出了重大贡献。他治一门,通一门,造诣至深,且能以自己的真知灼见,做出超越前人和时代的成绩,王国维学术思想和成就“在国内外学术界有巨大影响,享有国际盛誉。”“确是我国近代史上一位以通人之资,成专家之业的思想家、大学者”,虽然,他“离开我们已半个多世纪了,他在学术研究方面的各种创作、考释、校注、跋论、专文等,其中许多论断,经过长期的实践检验,证明是符合历史实际的‘不易之论’,为中外学术界所敬仰。”(《王国维学术研究论集)第一集、第三集前言)。

  王国维运用甲骨文治商周史,这在学术界是前无古人的创举,他在甲骨学研究方面的成就是多方面的,他注意用新材料、新方法解决新问题,综合比勘。将甲骨资料与其他史料相互参证,在历史地理、古代祀典、制度、古文字辨析、甲骨断代、甲骨缀合研究诸方面均有创获,对学术界有巨大的影响。他在对殷王世系的考订中取得了卓著成果,所作《殷墟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和《续考》是研究商代历史最有贡献的著作,这不仅是王国维学术研究中的一个最大成就,亦为近代学术史上一大盛事。他根据卜辞中的地名与古文献相印证,撰成《殷墟卜辞中所见地名考》,运用文献和金文资料写成《三代地理小记》、《鬼方昆夷猃狁考》、《说自契至于成汤八迁》、《说商》、《说毫》、《说耿》、《说殷》等论文,进行了包括都邑在内的古代方国地理研究,在历史地理研究方面作出了贡献。他还对殷代的祀典进行了详细的探讨,著有《殷礼征文》,提出的一些重要论点至今仍确切不可易,他对殷代礼制的研究成果,对启发后人研究殷代文化制度有很大的帮助。所作《殷代制度论》,则运用甲骨文与古文献资料互相印证,探讨了中国古代社会历史和政治文化制度的演变。其研究方法为他首创之“二重证据法”,已成为后人疏通证明古代历史的科学方法,至今仍不失其重要意义。

  王国维在史学研究方面,不仅是我国应用甲骨文、金文研究和解释中国古代历史的创始者,而且,他还以“熟于两汉史事”著称,他与罗振玉合编《流沙坠简》,从事两汉、晋屯戍诸简的考释工作,他在秦汉史研究中着重于考订史事及对汉郡的考释和西陲古地理的考证,主要著述有《秦郡考》、《汉郡考》、《汉会稽东部都尉治所考》、《后汉会稽东部侯官考》、《流沙坠简序》、《汉魏博士考》等。他在唐史研究方面,第一个据唐写本考证唐史,在职官制度、均田制及其他史事考订方面,取得了新的突破。著名的韦庄《秦妇吟),是我国诗歌史上最长的一首韵文叙事诗,因讳曾长期不传于世,经王国维据《北梦琐言》及用残本互勘,才得以复传。他还证补唐史,填补了两《唐书》的空白。

  王国维在匈奴史研究方面,根据古器物和古文字的考释,研究各族名称的历史演变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他是近代国内史学界第一个研究匈奴族源的学者,也是第一个就匈奴的族属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指出殷代的鬼方是匈奴的族祖,他从古器物、古文字考出其族源来自鬼方、昆夷、猃狁,其考订论证详细、精审,为匈奴史研究作出了重大贡献,其代表作《鬼方昆夷猃狁考》及《西胡考》、《西胡继考》,广征博引古文献及钟鼎彝器铭文,研究古代北方游牧部族史,对研究匈奴族源、职官、文化制度及其与汉族的关系,都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在学术界至今仍有深远影响,成为后人借鉴的宝贵文献。

  王国维对蒙古族史和元史的研究,着重于对有关史料进行考订,依据史藉及其他有关资料进行精审的校勘和分析,并作精辟的考订,对蒙古族在历史上的存在及发展进行研究。他考证蒙古族在历史上的发展情况,并未局限于元史,他认为蒙古族的崛起,与契丹、女真兴衰有不可分割的关系,因此将蒙古史与元史、辽史、金史结合起来进行研究。他研究元史,校录了唐宋以来古行记七种,每种都搜集了两种以上版本进行校注,在校注史籍的同时研究蒙古统治者与汉族经济文化的关系,研究蒙古族的早期发展及流变。他考察史料,撰写专著,撰《耶律文正公年谱》、《蒙鞑备录笺证》、《黑鞑事略笺证》、《元秘史之主因亦儿坚考》、《蒙古史扎记》、《鞑靼考》(附鞑靼年表)、《荫古考》、《黑木子室韦考》、《南宋人所传蒙古史料考》、《金界壕考》、《西辽都城虎思斡耳朵考》等,还编辑了蒙元重要史料多种,在学术上作出了突出贡献。

  王国维还长期致力于古代历史地理名著《水经注)的研究校勘,他掌握了《水经注》宋刊残本及明清以来的主要版本和抄本,不仅对《水经注》本身进行了精审的校勘,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而且通过对版本、抄本的因袭、源流、翔实程度的研究,使他在考释古器物、古地理,研究殷周秦汉历史,尤其是在西北史地和蒙方、元史研究中对古地理问题,更得心应手,驾轻就熟。

  王国维在早期受到西方哲学思想的影响,青年时期研究哲学,他认为康德、叔本华的哲学“可爱者不可信”,是“伟大之形而上学、高严之论理学、纯粹之美学”,而严复介绍的实证论则是“可信者不可爱”的哲学,王国维作为科学家,倾向于实证论,但他又系统地介绍了叔本华的哲学学说。近代两种哲学思潮的对立也反映在王国维的哲学思想上,这种矛盾体现在他的哲学思想和学术研究中,表现为既有对思辨哲学(他称为“纯粹之哲学”)的酷嗜,又有尊重客观的知识的实证精神。他能用实证精神对“概念世界”进行反思,并从哲学高度总结治学方法。他在分析批判传统哲学范畴和自觉运用实证方法方面,有其独特的贡献。蔡元培曾说:“王氏介绍叔本华与尼采的学说固然很能扼要,他对于哲学的观察也不是同时人所能及的。”(《五十年来中国之哲学》)王国维攻治哲学的成果,一部分已收入《静安文集》及《续编》,另有32篇发表在(教育世界》的论文,其中哲学总论2篇,中国哲学10篇(皆为论文),西方哲学20篇(论文6,传记14)(今人谭佛雏先生辑有专集《王国维哲学美学论文辑佚》)。

  王国维治美学、文学,与其治哲学并重,他曾说:“生百政治家不如生一文学家。”在我国近代文学史上,他向国人介绍荷马、但丁、莎土比亚、拜伦、斯蒂文森、歌德、席勒、黑贝尔、托尔斯泰等外国大文学家。他还研究中国文学,写了著名的《人间词话),其“境界说”等美学、文学理论,则将中西美学、文学思想“化合”,影响深远,他提出的“成大学问、大事业之三境界”内蕴深邃,至今广为传诵、脍炙人口。所作《红楼梦评论》,则是《红楼梦》研究史上第一篇比较系统、比较全面地论述《红楼梦》诸问题的重要论文,在红学研究方面具有开拓性、突破性的重大意义。他的诗词创作,也颇有独持风格,其《人间词》115首,长于抒情,风格多样,且含哲理,思深感锐,显现其睿智、敏感之灵光,清邃隽永,是他将其美学、文学理论付诸实践的结晶。

  王国维研究中国古典戏曲史,达到了前人未有的高度,郭沫若曾指出:“王国维的《宋元戏曲史》(《末元戏曲考》)和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毫无疑问,是中国文艺史研究上的双壁。不仅是拓荒的工作,前无古人,而且是权威性的成就,一直领导着后学。”王国维把他深厚的学术根坻及中国文学的修养,同西方先进的戏剧文学理论、科学缜密的研究方法相结合,第一次揭开了中国戏曲艺术的起源和形成问题,勾勒出宋元戏曲发展史的轮廓,为戏曲史研究积累了系统的资料,把戏曲艺术提高到历史科学的范畴,在文学史上为元杂剧和南戏争得了应有的地位。他著有八部关于中国古典戏曲史的研究专著,其研究成果,令世人瞩目。

  王国维在教育学研究方面,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他站在维护新学与西学的立场上,提出了一些资产阶级的教育观点,反映了当时中国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倡导引进西方思想,通过改革教育来振兴中华的热望。他提出了关于教育宗旨、知识论、高等教育、学校管理等方面的一系列论述,尤其是在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明确提出了培养完全人格的体、智、德、美四育的教育主张,还提出了“完全之知识”的论述及师范教育、高等教育方面的论述,对中国近、现代教育制度的建立及教育思想的发展,均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他的教育学论文及关于教育学及教科书的译著,主要发表在《教育世界)。

  王国维在图书馆学、版本学,目录学方面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他早期在学部图书馆任职时,积极介绍了国外新兴学科辨学(即逻辑学)、心理学等,编译英百科全书条目中所收《世界图书馆小史》,此译作被收入学部档案珍藏;他在介绍图书馆史的同时,还系统介绍了图书馆学概论及上古、中古、近世期图书馆的发展演变,尤其介绍了文艺复兴时期图书馆,美国、英国的图书馆及世界其它国家和地区的图书馆、图书管理法。在晚清时期的中国,王国维积极介绍国外图书馆的概况。其译作虽然30年代才公开发表,但译成后于内部流传,有一定影响,在三十年代,也作为图书馆学的一部重要学术译著,对当时的图书馆事业起到了推动作用。王国维作《库书楼记》、《查他山文集》、《敬业堂文集序》、《传书楼记》,记述清内阁藏书概况及北宋、明代至明末私家藏书之演变,是研究中国图书馆史宝贵的文献资料。王国维对目录学有深入的研究,曾遍校历史上重要的目录学著作,还编撰目录学著作,亲自纂目录、编索引,撰《五代两宋监本考)、《两浙古刊本考》、《传书堂藏善本书志》等,发前人所未发,填补了版本沿革研究的一大空白,他还勇于革新创造,其所校所勘所撰,言之甚凿,论说精当,在目录遗产的整理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他校勘古籍,所批所校书目190多种,所校诸本,皆成善本,大多为北京图书馆善本特藏部所珍藏,以传后世学人。

  王国维生前著作六十余种,他自编定《静安文集》、《观堂集林》刊行于世。逝世后,另有《遗书》、《全集》、《书信集》等出版。更有今人整理出版之遗著、佚著多种。

王国维

王国维

字号:初名国桢,字静安,亦字伯隅,初号礼堂,晚号观堂,又号永观
生卒:1877年12月3日~1927年6月2日
年代:清末民初
籍贯:浙江海宁市盐官镇
评价:著名学者,被誉为“中国近三百年来学术的结束人,最近八十年来学术的开创者”


 

一、学术著述(参见《海宁王静安先生遗书》总目)

  1. 《观堂集林》二十四卷
  2. 《观堂别集》四卷
  3. 《庚辛之间读书记》一卷
  4. 《苕华词》一卷
  5. 《静安文集》一卷续集一卷
  6. 《尔雅草木虫鱼鸟兽释例》一卷
  7. 《两周金石文韵读》一卷
  8. 《观堂古今文考释》五卷
  9. 《史籀篇疏证》一卷
  10. 《校松江本急就篇》一卷
  11. 《重辑苍颉篇》二卷
  12. 《唐写本唐韵校记》二卷佚文一卷
  13. 《殷礼征文》一卷
  14. 《联绵字谱》三卷
  15. 《补高邮王氏谐声谱》一卷
  16. 《释币》二卷
  17. 《简牍检署考》一卷
  18. 《魏石经残石考》一卷附录一卷
  19. 《宋代金文著录表》一卷
  20. 《国朝金文著录表》六卷
  21. 《汉魏博士题名考》二卷
  22. 《清真先生遗事》一卷
  23. 《耶律文正公年谱》一卷余录一卷
  24. 《五代两宋监本考》三卷
  25. 《两浙古刊本考》二卷
  26. 《古本竹书纪年辑校》一卷
  27. 《今本竹书纪年疏证》二卷
  28. 《古行记四种校录》一卷
  29. 《蒙鞑备录笺证》一卷
  30. 《黑鞑事略笺证》一卷
  31. 《圣武亲征录校注》一卷
  32. 《长春真人西游记校注》二卷
  33. 《乾隆浙江通志考异残稿》四卷
  34. 《观堂译稿》二卷
  35. 《人间词话》二卷
  36. 《宋元戏曲考》一卷
  37. 《唐宋大曲考》一卷
  38. 《戏曲考源》一卷
  39. 《古剧脚色考》一卷
  40. 《优语录》一卷
  41. 《录鬼簿校注》二卷
  42. 《录曲余谈》一卷
  43. 《曲录》六卷
  44. 《都四十三种》一百零四卷

二、发表编年

  1. 《叔本华之哲学及教育学说》,载《教育世界》第七、九期(总第七十五、七十七号),1904年4月
  2. 《国朝汉学派戴阮二家之哲学说》,载《教育世界》(学理栏)第八期(总第七十六号),1904年4月
  3. 《红楼梦评论》,载《教育世界》(小说栏)第八、九、十、十二、十三期(总第七十六、七十七、七十八、八十、八十一号),1904年4月
  4. 《叔本华与尼采》,载《教育世界》第十六、十七期(总第八十四、八十五号),1904年8月
  5. 《论近年之学术界》,载《教育世界》第一期(总第九十三号),1905年1月
  6. 《论新学说之输入》,载《教育世界》第四期(总第九十六号),1905年2月
  7. 《周秦诸子之名学》,载《教育世界》第六、八期(总第九十八、一百号),1905年3月
  8. 《论哲学家及美术家之天职》,载《教育世界》第七期(总第九十九号),1905年4月
  9. 《教育小言十二则》,载《教育世界》第一期(总第一百十七号),1906年1月
  10. 《奏定经学科大学文学科大学章程书后》,载《教育世界》第二、三期(总第一百十八、一百十九号),1906年l月
  11. 《人间词甲稿》,载《教育世界》(文苑栏)第七期(总第一百二十三号),1906年4月
  12. 《原命》,载《教育世界》第十一期(总第一百二十七号),1906年5月
  13. 《文学小言》,载《教育世界》第二十三期(总第一百三十九号),1906年11月
  14. 《屈子文学之精神》,载《教育世界》第二十四期(总第一百四十号),1906年11月
  15. 《古雅在美学上之位置》,载《教育世界》第二期(总第一百四十四号),1907年1月、5月
  16. 《三+自序》,载《教育世界》(论说栏)第六、十期(总第一百四十八、一百五十二自号),1907年3月
  17. 《人间词乙稿》,载《教育世界》(文苑栏)第十九期(总第一百六十一号),1907年10月
  18. 《词录》,未刊,1908年7月作
  19. 《戏曲考源》
  20. 《曲录》,1908年8月
  21. 《人间词话》,载《国粹学报》第四十七、四十九、五十期,1908年11月13日、1909年l月11日、l909年2月20日;北京朴社首次单行出版,1926年
  22. 《优语录》,载《国粹学报》第六十三至六十六期
  23. 《宋大曲考》,载《国粹学报》第六十三至六十八期
  24. 《曲调源流表》,稿本,已佚,1909年10月作
  25. 《录曲余谈》,载《国粹学报》第六十七至六十九期
  26. 《国学丛刊序》,1911年l月
  27. 《流沙坠简》(与罗振玉合编),1912年4月
  28. 《古脚色考》,(日本)《艺文》四卷一、四、七期,1913年7月
  29. 《隋唐兵符图录附说》
  30. 《简犊检署考》
  31. 《宋元戏曲考》,载《东方杂志》九卷十期、十一期,十卷三、四、五、六、八、九期(1913年4月1日起连载);1915年列人《东方文库》,商务印书馆出版
  32. 《明堂庙寝通考》
  33. 《宋代金文著录表》,见《王国维先生全集》第十册
  34. 《国朝金文著录表》(后经校补、增订,易名为《三代秦汉金文著录表》),墨缘堂刊行,1914年8月
  35. 《殷虚书契考释序、后序》
  36. 《洛诰解》
  37. 《鬼方昆夷俨犹考》
  38. 《不娶敦盖铭考释》
  39. 《三代地理小记》
  40. 《褶服考》(后易名为《古胡服考》)
  41. 《古礼器略说》
  42. 《生霸死霸考》,见《观堂集林》卷一,1916年作
  43. 《史摘篇疏证》,见《观堂集林》卷五,1916年2月作
  44. 《周书顾命礼征》,《学术丛编》第一期,1916年2月作
  45. 《流沙坠简考释补正》,见《观堂集林》卷四,1916年2月作
  46. 《殷礼征文》,见《王国维先生全集》第十册,1916年3月作
  47. 《裸礼榷》(后易名为《与林浩卿博士论洛浩书》、《再与林博士论洛浩书》),载《学术丛编》第四期,1916年4月作
  48. 《毛公鼎铭考释》,《广仓学窘丛书》第一集第三册,1916年8月作
  49. 《魏石经考》,《国学丛编》第五、六期,1916年8月作
  50. 《汉魏博士考》,《学术丛编》第八、九、十期,1916年8月作
  51. 《周书顾命后考》,见《观堂集林》卷二,1916年9月作
  52. 《汉代古文考》,载《学术丛编》第十一期,1916年10月作
  53. 《尔雅草木虫鱼鸟兽释例》,载《学术丛编》第十二期,1916年12月作
  54. 《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续考》,见《观堂集林》卷九,1917年3月作
  55. 《古本竹书纪年辑校》
  56. 《寿堂所藏殷虚文字考释》
  57. 《唐韵别考》
  58. 《殷周制度论》
  59. 《两周金石文韵读》
  60. 《江氏音学跋》
  61. 《声韵续考》
  62. 《西胡考》,载《亚洲学术》创刊号,1921年8月
  63. 《摩尼教流行中国考》,载《亚洲学术》第二期,1921年
  64. 《重辑仓颉篇》,见《王国维先生全集》第八册,1919年作
  65. 《与友人论诗书中成语书》
  66. 《释旬》
  67. 《释礼》
  68. 《两浙古刊本考》
  69. 《王国维先生全集》(续编)第一册,1922年作
  70. 《五代两宋监本考》,载《国学季刊》一卷一期1923年
  71. 《魏正始石经残石考》
  72. 《观堂集林》,乌程蒋氏聚珍本1923年
  73. 《密韵楼藏书志》
  74. 《明钞本水经注跋》
  75. 《戴校水经注跋》
  76. 《魏石经续考》
  77. 《水经注跋尾》
  78. 《耶律文正公年谱》
  79. 《经学概论讲义》,上海商务印书馆
  80. 《圣武亲征录校注》,见《王国维遗书》第十册,1926年2月
  81. 《长春真人西游记校注》,见《王国维遗书》第十三册,1926年4月
  82. 《鞑靼考》,见《观堂集林》卷十四,1926年10月
  83. 《辽金时蒙古考》,《东北方化月报》五卷九期;《学衡》五十三期,1926年11月
  84. 《中国历代之尺度》
  85. 《六朝人韵书分部说》
  86. 《南宋人所传蒙古史料考》,见《观堂集林》卷十五,1927年1月
  87. 《金长城考》(后易名为《金界壕考》),见《观堂集林》卷十五1927年1月
  88. 《录鬼簿校注》,见《海宁王忠悫公遗书》四集,1927年
  89. 《古史新证》,载《燕大月刊》七卷一、二期合刊;又,北京来薰阁影印,1935年

三、当代出版

  1. 《观堂集林》(附别集、全4册),中华书局,1959年
  2. 《观堂集林》(外二种)(上下),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
  3. 《王国维遗书》(全十册),上海书店,1983年
  4. 《王国维全集》,刘寅生、刘英光编,中华书局,1984年
  5. 《王国维先生全集》,台北大通书局有限公司,民国六十五年(1976年)
  6. 《王国维文集》(1-4),姚淦铭、王燕主编,中国文史出版社,1997年
  7. 《王国维文集》,北京燕山出版社,1997年
  8. 《静庵文集》(新世纪万有文库),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
  9. 《千古文心——王国维文选》(中国近代思想者丛书),姜东赋等选注,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年
  10. 《求善·求真·求美——王国维文选》,徐洪兴编,上海远东出版社,1997年
  11. 《蕙风词话·人间词话》,况周颐、王国维,人民文学出版社,1960年
  12. 《校注人间词话》(国学入门丛书),徐调孚校注,中华书局,2003年
  13. 《人间词话新注》,王国维著,腾咸恵注,齐鲁书社,1981年
  14. 《人间词话百年解评》,王国维著,刘锋杰、章池集评,黄山书社,2002年
  15. 《〈人间词话〉〈人间词〉注评》,陈鸿祥编著,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
  16. 《人间词话》,王国维著,靳德峻笺证,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
  17. 《新订〈人间词话〉广〈人间词话〉》,王国维原著,佛雏校辑,华东师范大学,1990年
  18. 《〈人间词话〉及评论汇编》,姚柯夫编,书目文献出版社,1983年
  19. 《人间词话》(蓬莱阁丛书),王国维著,黄霖导读,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20. 《王国维词注》,刘逸生主编,1990年
  21. 《宋元戏曲史》(蓬莱阁丛书),王国维著,叶长海导读,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22. 《王国维戏曲论文集》,王国维著,中国戏剧出版社,1957年
  23. 《王国维文学美学论著集》,王国维著,北岳文艺出版社,1987年
  24. 《王国维学术随笔》,赵利栋辑校,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
  25. 《王国维论学集》,傅杰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
  26. 《王国维学术论著》,王元化编,浙江人民出版社地,1998年
  27. 《王国维学术文化随笔》,佛雏编,中国青年出版社,1996年
  28. 《王国维诗词解析》,马华,吉林文史出版社,1999年
  29. 《王国维诗词全编校注》,陈永正校注,中山大学出版社,2000年
  30. 《王国维诗词笺校》,萧艾笺校,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
  31. 《古史新证——王国维最后的讲义》(清华文丛之五),王国维著,清华大学出版社,1994年
  32. 《古本竹书纪年辑校·今本竹书纪年疏证》王国维校补,黄永年校点,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
  33. 《流沙坠简》(影印本),罗振玉、王国维编著,中华书局,1993年
  34. 《王国维书话》(近人书话系列),王国维著,劳舒编校,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
  35. 《红楼梦评论》(旧籍新刊),王国维著,岳麓书社,1999年
1
看不清楚?请点击刷新

人物展示

本周热点